(资料图)

近期,北向资金的流向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其流入或流出,也被某些投资者解读为市场的“风向标”,这其实是一种稍带负面的认知。其实,如果说早先上证指数被称为A股市场“风向标”的话,那么随着市场的发展,挂牌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张,其“风向标”的作用也越来越弱化,这也与资本市场已形成多层次架构有关。至于说北向资金的流向成为市场的“风向标”,显然是不成立的。

早期的A股市场,主要有两大指数,即上证指数与深成指。其中,上证指数是一种综合指数,以所有挂牌公司总股本作为权重来编制,再加上众多大型企业都在沪市挂牌,因而上证指数的走势能够反映整个市场的走势。而深成指由于是成分指数,最初其成分股只有40家,且以流通股本作为权重编制指数,因此其对于市场走势的代表性不足,也难当“风向标”的重任。

一个市场如果有“风向标”,对于投资者的投资活动无疑是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如果风向“上”吹,投资者可做多获利;如果风向“下”吹,投资者可卖出股票以规避市场风险。实际上,这也是编制指数的另一层意义。

但如今的资本市场,并没有什么“风向标”了。一方面,多层次资本市场架构已经建立,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等,各个板块的走势具有各自的特点,且从近些年看,出现“共振”的情形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各走各的。比如近期创业板指数频频创出2021年以来的新低,但与之相比,上证指数要强势得多。各板块走势不同步,市场也不可能出现什么“风向标”,包括北向资金的流向亦如此。

事实上,北向资金的流向也不可能成为“风向标”。首先,北向资金在市场中的占比较小。目前A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是公募、私募、险资、社保基金、养老金等,此外,中小散户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总体而言,北向资金的占比为9%左右。9%左右的资金,是不可能决定市场走向的。更何况,北向资金的流入与流出是动态的。几乎每个交易日都有流入与流出,只不存在净流入与净流出的区别罢了。

其次,与港股市场开展互联互通以来,整体来看,北向资金呈现出净流入的态势,但市场低迷依旧。如果北向资金的流向能成为“风向标”的话,随着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市场应该持续上涨才对,但不幸的是,前不久上证指数甚至开启了3000点“保卫战”。

客观上,北向资金单个交易日的大幅净流入或净流出,对于当天指数的影响或是存在的,但出现净流入时指数下跌,净流出时指数上涨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因此,从这点上讲,说北向资金的流向能成为“风向标”,明显是夸大了北向资金的作用。

北向资金的流入或流出,基于其对市场后市的判断,但市场是不可预测的,毕竟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然,对于后市走势的判断,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出现错误。因此,说北向资金是“聪明钱”,但其实也有“犯浑”的时候,高位进场,低位出局的故事,在所谓的“聪明钱”身上同样多次重演,不值得大惊小怪。

事实上,即使是原先的上证指数,也不完全具有“风向标”的作用,更别说北向资金了。而且,今后沪深市场也不可能出现什么“风向标”,投资者投资决策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风向标”提供投资参考。对于投资者而言,潜心钻研市场,跟随市场(或板块)大势,选择好进出场点,才有可能实现盈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