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李亚楠 陈昌奇 逄杰
指尖翻飞,其貌不扬的青藤聚拢为造型各异的家具物件;经纬交织,古老技艺传承着灵动千年的非遗之美。在陕西汉中,有一样东西见证了当地代代相传的生活美学,这便是藤编。看起来朴素,却有令人过目不忘的精美,更令人难忘的,是小小藤编中凝聚的,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创造性能量。
文化之美,千年传承
(相关资料图)
汉中藤编是当地一种源远流长的工艺制品,取材于秦岭中生长的野青藤,制作工艺颇为复杂。成品外观精美,轻巧耐用,千百年来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据《南郑县志》记载,汉中编织业历史悠久。当地民间口耳相传,藤编可追溯至汉代,楚汉相争的关键一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汉军便用到了藤编。明清之际,汉中货栈业兴起,水陆码头流通的货物中多有竹、木、棕、藤制品,足堪佐证当时藤编发展已有规模。
汉中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被称为“藤编之乡”。在水井村老人的记忆中,改革开放后,周边几个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谙熟藤编手艺,往往一家老小齐上阵编织各类家具。水井村民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售卖藤编,是那时汉中一道风景线。
村民正在制作藤编扇子 / 逄杰 摄
2021年,历经千年传承的汉中藤编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技艺之美,独具魅力
今年52岁的陈良顺是汉中藤编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他的产品展厅,造型精美、形态各异的藤编制品琳琅满目。陈良顺介绍,一件藤编家具要经过采集、蒸煮、剥皮、晾晒、泡水、刨平、抛光等十几道加工工艺,再由手艺人一根根编织而成。
展厅里有一把“蝴蝶椅”尤为显眼,这是陈良顺在1990年创作的,椅背犹如展翅翩飞的蝴蝶。他说:“织藤编也是一种创作,不同的技法手艺,不同的花纹样式,带给人们的美感是不一样的。汉中藤编现在有30多种编制技法,100余种花纹样式。”
在汉中,藤编不止是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用具,更寄托着乡民体味“日用之美”的精神追求。南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胡婧介绍,目前藤编产品已覆盖室内家具、室内外装饰、旅游产品三大类,可考品种达300余种。
景区的鸟巢沙发、酒店的藤编吊顶、园区的大型装饰……“只要客户拿图过来,不管多复杂的要求,我们都能做出来。”这是汉中藤编非遗传承人的自信和底气。2022年,南郑区藤编类产品远销美国、丹麦、西班牙等多个国家,产值达1.43亿元。
产业之美,添薪助火
今天,汉中藤编已经成为水井村的主导产业,村党支部书记徐厚明介绍,村里目前成立了2家藤编公司,1家专业合作社,藤编个体户上百家。
陈良顺2007年成立了汉中市南郑区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吸引周边1300多位村民加入藤编产业。陈良顺说:“藤编是一项非常适合庭院经济的产业,适合妇女、老人、残疾人居家作业,他们从我这里领取原材料,在家做好后,公司统一收购和销售。”
牟泳芹便是产业受益者之一,她从事藤编制作已经20多年,2007年加入陈良顺的公司,“儿子儿媳都出去打工了,我们老两口在家就种几亩地,农闲时候来这里做工,每个月平均有近2000元的收入”。
依托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南郑区以传统手工技艺为基础,发展藤编、竹编、棕编、扇编、草编“五编”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汉中市南郑区副区长李鹏程说,目前南郑“五编”产业链条日趋完善,1200余户群众牢牢嵌在种植、编织、销售、物流、电商等产业环节上,户均增收达4万元以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