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两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宣布“摘B”。

2023年5月9日,3D MEDICINES-B(01244.HK)(简称“思路迪”)及诺诚健华-B(09969.HK)先后发布公告称,宣布已获得香港联交所批准,公司股份简称即将删除“B”标记。其中,诺诚健华-B表示将自5月12日起,股份简称将不再标记“B”,而思路迪则表示,“摘B”生效日期将适时进一步公告。

随着诺诚健华-B和思路迪-B成功“摘B”,意味着港股生物科技板块中成功“摘B”的企业成功突破10家,非常具有里程碑意义,预示着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基本面正不断发展积极的改变,对当前投资情绪低迷的生物科技赛道有一定提振信心的作用。


【资料图】

据悉,在诺诚健华-B和思路迪-B宣布择日“摘B”之前,共有9家生物科技公司成功“摘B”。以发布“摘B”公告日计,这9家企业分别是2018年“摘B”的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和君实生物,2019年“摘B”的康希诺生物和复宏汉霖,2020年“摘B”的康方生物和再鼎医药,2021年的“摘B”的诺辉健康,以及2022年“摘B”的博安生物。

“摘B”对于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的意义非常重大,可以说是企业一次蜕变。

首先简单讲讲为何有带“B”与不带“B”生物科技股之分。

2018年,港交所修改了《上市规则》,其中第18A章指出,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同时,遵循第18A章赴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其股票代码后缀“B”以做标识。

彼时,时任港交所行政总裁的李小加先生通过网志对“带B”生物科技公司进行解释,他指“未盈利生物科技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板块,如果研发成功,公司的股价可以一飞冲天,如果失败,公司的股价可以一文不值,因此只适合比较有经验的成熟投资者,我们会给这类上市公司的股份名称添加特别的标记‘B’,向投资者提示风险。”

简而言之,带“B”就是一种风险提醒,好比A股被标以“ST”或“*ST”的公司。

对于“摘B”港交所在公司市值、营收方面设定了条件,譬如年收入需满足大于5亿港元、市值大于40亿港元等条件。

截至目前,自18A推出以来,共有57家公司通过港交所18A上市规则完成在港上市。其中,成功“摘B”共有11家生物科技公司(包括本次宣布“摘B”的诺诚健华-B和思路迪-B)。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摘B”直观反映出企业主营业务取得积极进展,经营状况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并不代表企业已经实现账面的盈利,绝大多数“摘B”生物科技公司可能因研发管线产生大量研发开支导致连年亏损的情况,例如2018年“摘B”的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和君实生物,迄今都处于亏损。

除此之外,在二级市场中,带不带“B”,受到的待见是千差万别。

具体而言,带“B”生物科技公司相较于不带B的生物科技公司,在融资渠道、股份流动性、基金关注度及估值等方面都是相对薄弱的。尤其是在融资渠道,带“B”生物科技公司在股权再融资及债务融资方面都遇到不小的限制及阻碍。

当然,如果成功“摘B”之后,公司在融资、股权流动性等方面或将迎来质的飞跃,对于企业长足发展非常的重要。

截至目前,在诺诚健华-B和思路迪-B宣布“摘B”之前,前9家“摘B”生物科技公司总市值均值为429亿港元。其中,首家宣布“摘B”的百济神州港股总市值已达1,970亿港元。

反观,目前未“摘B”的生物科技公司,未有一家企业市值超过300亿港元,47家带“B”生物科技的总市值平均值仅有30.2亿港元,与成功“摘B”的生物科技公司总市值均值相差逾10倍。

随着诺诚健华-B和思路迪-B先后宣布“摘B”之后,港股生物科技板块行情出现了异动。尤其是未“摘B”的生物科技公司,涨势尤为出彩。

截至5月11日,近十个交易日,港股生物科技板块中,东曜药业-B(01875.HK)股价累计涨幅达34.15%,位居板块成份股涨幅榜之首,创胜集团-B(06628.HK)则以32.33%涨幅摘得榜眼,而包括药明巨诺-B(02126.HK)、瑞科生物-B(02179.HK)、歌礼制药-B(01672.HK)、中国抗体-B(03681.HK)、心玮医疗-B(06609.HK)、诺诚健华-B(09969.HK)、兆科眼科-B(06622.HK)、先瑞达医疗(06669.HK)等在内的十多家成份股以不同程度的涨幅紧随其后。

对于港股生物科技板块行情异动,市场给出解释也是众说纷纭,有投资者认为2023年迄今连续两家生物科技公司宣布“摘B”,反映出生物科技赛道依旧方兴未艾,对同业来说更是一种鼓励,此时宣布“摘B”极大的提振了市场信心。

此外,亦有观点认为,步入5月以来,在“AI+医疗”概念热度重燃,以及部分生物科技股2023年一季度业绩向好等利好消息的共振之下,港股生物科技股已经有所反弹,市场关注度开始回暖。

作者|花荣

编辑|Effie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