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PD-1/PD-L1掀起的免疫治疗风潮席卷全球,百时美施贵宝、默沙东、罗氏及辉瑞等国际大厂凭借自身领先优势在全球各大市场占据制高点,而国内信达、百济神州、恒瑞等生物科技及大药厂凭借国内政策支持、双抗路径等先发优势占有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随着大量资本、人才及生物技术公司涌入,全球肿瘤免疫市场新技术路线及新药研发项目陡增。尤其中国市场,学术研究机构、研发基地及生物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不少生物科技公司更是拥有全球首创的研发管线,乃至在新一代技术疗法领域都能独当一面。


(资料图)

譬如,今日要讲的宜明昂科,是目前全球少数能够对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进行系统性利用的生物技术公司。

只不过,在新一代肿瘤免疫疗法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宜明昂科,IPO之旅却并不太顺利。

二次闯关港交所

3月26日,宜明昂科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书。去年6月27日宜明昂科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书,只不过时隔半年之后,因申请状态“失效”而折戟港交所,而这次是宜明昂科第二次递表。

只不过,相较于上次递表,宜明昂科亏损似乎略有收窄,研发管线进展略有加快,似乎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与其他聚焦免疫治疗赛道的生物科技公司不同,宜明昂科是一家年轻的临床阶段生物技术公司。

宜明昂科由创始人田文志于2015年6月在中国注册成立,致力于开发创新肿瘤免疫疗法。目前,宜明昂科优势在于公司是为数不多能够采用系统方法利用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治疗癌症的生物技术公司。

研发管线方面,截至目前,在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领域,宜明昂科已开发10多款创新候选药物及8个正在进行的临床项目。其中,核心产品是IMM01。

IMM01是处于临床阶段的新一代CD47靶向分子,拟与其他药物联用治疗多种血液肿瘤(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及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L))和实体瘤(其中包 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小细胞肺癌(SCLC)、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及结直肠癌 (CRC))。

IMM01竞争优势在于良好的安全性并证实其有效激活巨噬细胞的能力。此外,卖点在于IMM01是第一类创新药物,亦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SIRPα-Fc融合蛋白。

除了IMM01外,宜明昂科在招股书中强调公司还有三款主要产品,分别是IMM0306 (CD47×CD20)、IMM2902 (CD47×HER2)及IMM2520 (CD47×PD-L1)。只不过,这三款产品都是基于CD47的双特异性分子,未来面临的竞争压力可不小。例如,国际大厂辉瑞、吉利德,国产市场的信达和天境生物,这些都是潜在竞争对手。

商业化尚不明朗,亏损已超11亿

从研发管线进度来看,宜明昂科核心产品及主要产品均未进入关键性试验阶段,距离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暂无产品进入商业化,叠加研发管线又是烧钱的项目,导致宜明昂科账面上出现经营亏损。

据招股书显示,2021年及2022年,宜明昂科年内亏损分别为7.33亿元及4.03亿元,两年合计亏损11.36亿元。剔除公允值变动及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的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1.83亿元及2.26亿元,亏损趋于扩大之势。

在产品尚未实现商业化之前,宜明昂科日常烧的钱主要来自于机构投资者。据公开信息显示,宜明昂科2015年6月成立时即获得3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自创立以来,宜明昂科获包括礼来、龙磐资本、张科领弋创投、洲岭资本、张江科投、阳光人寿、朗盛投资等在内十多家投资机构的投资,于2017年至2022年完成3000万元(单位人民币,下同)Pre-A轮、9000万元A轮、4000万元Pre-B轮、2.4亿元B轮、6500万美元B+轮以及8750万美元C轮融资。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宜明昂科银行结余及现金为6.3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月C轮融资完成后,宜明昂科估值8.3亿美元(折合港币约为65亿元)。截至3月29日收盘,宜明昂科65亿港元估值已经超过绝大数港股生物科技公司的总市值,与欧康维视生物-B、复宏汉霖及亚盛医药-B的总市值相若。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宜明昂科的银行结余及现金仅有人民币6.35亿元。按照2022年年内亏损4.03亿元的速度粗略换算,6.35亿元的在手现金仅够公司再烧1年多。

可以预见,倘若此次能成功在港上市,宜明昂科可极大提升自主融资能力,也可为在研管线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同时亦给IPO前的机构投资者提供一个不错的变现机会。

编辑|effie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