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半月谈评论员 邓楠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正在举办,25个城市新晋“国际湿地城市”。至此,全世界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中国有多达13个,数量居全球第一。在世界人口半数以上居住在城市的分布格局之下,以“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这场盛会,将城市湿地保护提至全球重要的生态话题之一。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因天才,就地利。”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管子》等著作论述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与自然密不可分的观点。纵观数千年的城市化进程,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显著而深远。湿地,这一名词虽然尚显“年轻”,却早以自然世界形成至今始终相随的存在,成为城市构成不可或缺的元素。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如果说水是城市的命脉,延续城市的生命、丰厚城市底蕴;与海洋、森林并列的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则是城市的基底,在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融入城市的方方面面,为绘就生态宜居的城市生活画卷添上绚烂的色彩。

在我国加入《湿地公约》的30年时间里,许多城市因湿地保护而大放异彩。从寒温带到热带,从东北平原到西北沙漠边缘,从西南腹地到广袤中部、南方岛屿,哈尔滨、银川、武汉、海口……这些湿地上的城市以湿地修复与保护为契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样本”,既还湿于鸟,亦还绿于民。

湿地与城市,在和谐共生中相得益彰。水鸟与人类的自然生境共同向好、丰富的生物种群不断在城市湿地中被发现、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渠道更为畅通、社会生产的绿色化愈发显见,候鸟翩跹、沙鸥翔集,成为城市新的景观。

润雨无声生万物,泽川不言纳百水。当保护与修复湿地,成为城市管理者与都市居民共创美好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自觉之举,湿地自然会还城市一片更富饶安居的沃土,并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关键词: 人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