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还未开口寻求救助,低保待遇怎么就送上门了?近日,民政部门主动过来办理低保待遇,让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的村民王广泉一家在高兴之余有些惊讶。
王广泉今年52岁,平时收入来源主要是靠打零工,几个月前,因患脑溢血入院,治疗费用前后花了7万元,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背负上了经济负担。就在此时,利津县智慧大救助平台抓取到了王广泉的大额医疗支出,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立即上门了解情况,经过核对,发现王广泉符合申请低保条件,便帮他办理了低保待遇。
王广泉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许多群众遇到重病重灾时无暇他顾,不清楚自己能享受什么政策,需要如何申请。为了及时发现救助需求,利津县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运用,建设智慧大救助平台,通过强化数据共享,分析不动产登记、车辆、重病信息等17个部门单位的50类数据,掌握群众家庭生活状况,对于非在册对象发生大额支出的,智慧大救助平台会进行预警提示,发现这些对象后,工作人员立即入户核查,符合条件的纳入相关保障,实现精准识别、精准认定、精准救助。
“得了病之后一下子慌了神,没想到可以通过办理低保来减轻负担。”王广泉的家人告诉记者,享受到低保待遇之后,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再救助层层报销,报销比例能到90%,而且在市内医院就医是先诊疗、后付费,不用我们垫付医疗费用,这下心里踏实了,可以安心养病了。
智慧大救助平台是利津县实施精准分类救助的重要实践。该县以社会救助数字平台建设为契机,建立了分层分类、城乡统筹、资源融合的综合救助体系,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建立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实现社会救助对象的信息数据共享,通过对救助对象就业、就医、家庭财产状况等全维度分析,形成家庭画像,实现对低收入者人口管理服务的精准化、规范化,打通困难群众救助“绿色通道”,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精准锁定救助群众后,根据群众具体情况分类施救。利津县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完善救助对象分级分类管理,对不同层次的救助对象,根据需求分别给予不同类型救助,按照其困难程度适当增补救助额度,实现救助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针对特困群体,实施“慈善医疗阳光救助”项目,建立“医疗绿色通道”,特困人员住院免费接诊、免费接送,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规定报销后,不足部分由“慈善医疗阳光救助”项目全额承担,不用支付一分钱,解决了特困群体医疗救助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通讯员 李伟伟 任万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