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有一支“轮椅大军”组成的运动员队伍,他们都是脊髓损伤的重度残疾人。从瘫痪在床,到会扔铅球、投标枪、打乒乓球,他们不屈服于“无力”的命运。从社会“隐形人”到金牌运动员,他们拼尽全力“绽放”,于谷底深处开花。

重建破碎的生活


(资料图)

去年的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宁夏代表团浩浩荡荡的“轮椅大军”引人注目。61名运动员,以脊髓损伤为主的重度残疾人36人,重残人数和比例在全国其他省份都非常少见。

这支队伍获得金银铜49枚奖牌,刷新了宁夏的历史战绩,并打破了田径类5个项目的全国纪录。很难想象,一两年前,他们当中很多人还躺在床上,连翻个身都很困难。

脊髓损伤者大多是因为意外,突然从健全人变成高位截瘫或四肢瘫痪,很多人不能接受现实,长期自闭在家。“吃饭要人一口一口喂,自己连大小便都控制不了,失去了基本的尊严,感觉自己像个废物一样。”宁夏石嘴山市30岁的杜丹妮说,受伤后很长时间她都不说话,脾气变得很差,绝食过,和朋友都断了联系。

生活都无法自理,参加体育比赛更如同“天方夜谭”。

事实上,以北京“希望之家”为代表,早在2014年就有伤友自发成立组织,借鉴国外康复训练经验,由伤友教会伤友如何吃饭、穿衣、换纸尿裤等,在“离开医院”和“融入社会”的空白处搭建桥梁,重建支离破碎的生活。2020年,宁夏残联体育训练中心总教练员包涛在中卫市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希望之家”。

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2022年第一期“脊髓损伤残疾人能力重建训练班”现场,同侪老师在教伤友如何从轮椅挪到床上(记者马丽娟摄)

包涛患有小儿麻痹症,拄着双拐在湖南读完大学,留在当地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在此期间,他学到了许多运动康复的知识。“脊髓神经受损虽然不可逆,但能通过运动加强肌肉的力量,实现生活半自理,甚至可以参加体育比赛。”

可是在偏远落后的宁夏,还很少有伤友知道这些。回中卫老家时,包涛看到有的重度残疾人吃喝拉撒都在一张床上,有的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看手机,手臂僵硬地举着放不下来,他很痛心。“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觉得他这辈子废了。”他想“捞”伤友一把,“至少能穿新衣,身上不带臭味,从家里走出来。”

2020年7月,在中卫市残联、中医院的支持下,宁夏第一期“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开班,只来了17个人,固原市西吉县前咀村28岁的贾建东是其中之一。“刚开始很多人以为是骗人的,我想试试,总比在家等死强。”45天里,贾建东第一次学会了把勺子绑在手上吃饭,用手掌和下巴的力量剪指甲,戴着防滑手套用手掌划轮椅,也懂得了如何预防褥疮、尿路感染等常见的并发症。

每进步一点,贾建东会雀跃很久,“被家人照顾惯了,从来没想过我能做到这些。”尤其当他看到训练营里一位来自河北的同侪老师,和自己伤得差不多,却能坐在轮椅上打乒乓球时,震撼的心情难以言表。他更没想到,后来包括他在内,第一期训练营的17名学员都成了运动员。

2022年3月10日,包涛在海原县面试报名选手(记者杨植森摄)

每一次用力都在拼命

宁夏残疾人竞技体育与发达省份差距很大,场地、器材、教练等都非常缺乏。第一期生活重建训练营刚结束时,包涛正好开始备战2021年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训练营的学员经过专业评级后也纳入到了团队里。

集训基地在银川市贺兰县洪广镇一所闲置的小学,宿舍是教室改造的,操场只有一条200米的塑胶跑道,100多名运动员在这里封闭训练几个月。不同于其他残疾人,脊髓损伤者身体功能受损严重,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杜丹妮练习铅球、铁饼、标枪“铁三项”,因为手指没有握力,她先从扔瓶子练起,小矿泉水瓶装满水,手掌托住,丢出去,“凭感觉找角度,最开始不砸到自己就很好了。”为了增强臂力,她在手臂上绑沙袋,从0.5千克增到2千克,慢慢试着举过头顶。丢了两个月的水瓶,换成铅球接着丢,手上磨出了老茧。

杜丹妮在练习标枪(受访者供)

贾建东手指的功能更差,拖不住铅球,教练安排他练轮椅竞速。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用胳膊和手掌推着轮椅一厘米一厘米往前挪。因为心肺功能退化,有时阳光太毒,喘气会有些困难。200米一圈的操场,一开始他用了一个半小时才划完。

脊髓损伤者身体失去了排汗功能,长时间在高温下容易引起惊厥。到了夏季,运动员们每天早晨5点开始练,避开中午高温段,再从下午4点练到天黑。“我们改造了一个冷库,每天晚上冻冰块,第二天和水混一起装进喷壶,每隔5分钟,就要喷到运动员身上给他们降温。”包涛说。

他们更害怕的是压疮,因为血液循环不畅通,在轮椅上坐久了容易磨烂屁股,严重的会引发败血症。“我们每天训练结束后,都要分小组互相检查屁股,确保不能有压疮。”包涛说,有的运动员屁股稍微磨烂了,想办法瞒着教练,“因为要在床上趴一周,抹药膏,他们害怕耽误训练。”

运动员在练习轮椅竞速(受访者供)

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没有人想过放弃。“要混日子,以前在家里就能混,我们来这儿干什么?”贾建东说,大家都憋了一口气,不仅是为了比赛,而是在拼命,“每一次用力都是和命运在搏斗,我不想在别人眼中只是个可怜的残废。”

压力大的时候,贾建东和队友们到校舍改造的KTV里唱歌,晚上趴在床上晾屁股时,一起聊天,互相加油打气,“做一做拿奖牌的梦”,宿舍里笑声很多。“健全人聊的话题我们都聊,很久没度过这么美好的时光了。”他说。

“我再次发现了美”

正因为重度残疾人比赛项目训练难度大、安全要求高,即使一些体育强省少有涉足。“有的比赛项目在国际上已经比较常见,但国内因为凑不齐运动员,甚至没有立项。”包涛说,而这恰恰是宁夏能够表现亮眼的原因,“我们有人能上。”

从全国第十届到第十一届残运会,宁夏重残运动员从4名扩展到了36名。2021年坐高铁去西安参加比赛时,拉了20箱纸尿裤和护理垫。从出火车站到坐上接驳车花了4个小时,陪护的家人们两人一抬,把这些重残运动员抱上抱下。这是许多脊髓损伤者受伤后,离家最远的一次。

贾建东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上获得了男子轮椅竞速T51级比赛银牌,200米一圈用时5分56秒。T51级是运动员伤残程度最重的,赛道上只有3名运动员,说是“竞速”,但现场看上去并不激烈,甚至很缓慢。观众或许没发现,贾建东划到一半时左胳膊已经快抬不起来。“我很紧张,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绝对不能停下来。”最后他右胳膊划两下、左胳膊划一下完成了比赛。

超越终点线时,现场的教练、运动员和志愿者们都在鼓掌。尽管他比第1名用时多了将近3分钟,但在那一刻,比赛结果已不再重要。聚光灯下,贾建东想起一年前自己还瘫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心里突然涌起一股热流。他明白那些掌声背后的全部含义。

贾建东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比赛现场(受访者供)

参加体育运动对伤友们心灵的鼓舞是巨大的,成为他们融入社会的起点。

杜丹妮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上获得了女子铅球F53级比赛金牌,并打破了女子铁饼F53级比赛的全国纪录。公布结果时,她很兴奋,扭头看到父亲布满褶子的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笑得真的很灿烂”,她也笑了。“原本我一直觉得自己是父母的拖累,现在好像松了口气。”

回来后,爱美的杜丹妮重新打开了梳妆盒,得益于体育训练,她已经可以用手指夹住眉笔描眉。她尝试独自出门,把家附近最大的商场上上下下逛了个遍,“太大胆了。”她学会了主动求助,教出租车司机如何把她抱到座位上,再把轮椅折到后备箱。商场有人帮她掀门帘、按电梯,她说:“我再次发现了美。”

杜丹妮(中)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上获得女子铅球F53级比赛金牌(受访者供)

自中卫市开办第一期“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后,宁夏残联将此项目列入“十四五”规划,计划从2021年到2025年,累计出资1500万元,帮助500多名脊髓损伤残疾人免费进行能力重建。目前已有200名伤友享受了此项目,又一些人被选拔成了运动员。

如今,杜丹妮开了个水果网店,贾建东也在练习成为一名带货主播。贺兰县的残疾人体育集训基地今年刚修缮一新,等待着新的运动员入住,在轮椅上与命运“竞速”。

半月谈记者:马丽娟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女子铅球 比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