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拆解,任何事物都可以被重组。”这是凯文·凯利在著作《失控》中的一句话,尽显未来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寻求某种确定性,如同寻求万能公式般寻找,让自己免于动荡的侵袭。


(资料图片)

可未来世界究竟会如何发展?一个人到底如何把握机遇,改写人生?又如何不被时时刻刻产生的焦虑情绪裹挟,获得一份宁静?

本期书单将围绕不确定性为你奉上一场关于思想上的盛宴,其中蕴含的,不仅是创造未来的机遇,更是与自我和解的良方。

今天《思维品书》整理了这两本与风险社会相关的书籍,愿大家在享受阅读之余,回望现实进行反思和畅想,终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灰犀牛》

作者:[美] 米歇尔·渥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类似以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又影响巨大的事件,本书以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不是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例如: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集中爆发以及在此之前的诸多泡沫破裂;飓风卡特里娜和桑迪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后的毁灭性余波;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现实数码技术;大桥坍塌和摇摇欲坠的城市基础设施;苏联的迅速衰败和中东地区的混乱,在事前均出现过明显的迹象。

为什么领导者们和决策者们不能在局面失去控制之前解除危机?人们应该如何辨识和有效应对那些明显的、高概率的危机事件?

本书以科技、经济、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实例进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那些迫在眉睫的、概率高、影响大的危机的预测、防备、应对及善后的具体方法,以便为人们在组织管理、公司管理和国家管理过程提供决策参考,推荐经理人、投资者、决策者、政府领导以及希望躲避灰犀牛式危机事件的人士阅读。

内容概要:自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出版后,低概率事件的巨大冲击理论和他本人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先知先觉重仓做空,大赚特赚了一笔的传奇事件,在金融市场和政策领域吸睛无数。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把黑天鹅理论和肥尾效应奉为圭臬。但是,分析家和决策者甚至连那些可怕的、明显的、高概率的事件都无法防范,对低概率事件就更束手无措了。其实,那些低概率的孤立事件聚成一体时,其发生概率就会远远超出人们的认知。在我看来,众多黑天鹅背后是不断汇聚的高概率的经济危机。

在为《灰犀牛》寻找案例的时候,发现过去的众多危机都有明显的先兆。不幸的是,这些先兆都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时至今日,预示危机的先兆仍然显而易见,但还是未被当作一回事。在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中,我看到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许多风险的存在已经被发现,但没有得到积极的防范和应对:从全球层面讲,是涉及经济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各国政策;从科学技术角度讲,是引发工业变革的科学技术,例如数码科技的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巨大冲击,造成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但同时为数码公司创立者带来了几十亿美元的收益;从个人层面讲,是为数众多的个体事件,虽然不足以触发全球范围的危机,但对相关个体的影响却是致命的。纵观人类的历史进程,曾经有那么多次,我们在处理危机问题时,本可以做得更好:卡特里娜飓风、2008年金融危机、2007年明尼苏达州大桥坍塌、网络黑客攻击事件、野生生物保护事件、水资源匮乏等各种灾难问题的探讨都将在本书中一一呈现。

2012年10月,当飓风桑迪在东海岸肆虐时,我深入研究了那里的风暴预警体系。正是这套预警体系,使美国纽约能提前数日为风暴的到来做好准备。事后发现,尽管紧急事件应急处的官员们从卡特里娜飓风事件中吸取了经验教训,但仍然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尽如人意。例如,一些个人、公司、民间组织和政府机构等竟然未做任何防范。飓风之后,人们并不清楚那些相关责任人是否会在未来进行变革并积极行动、保护纽约。

作者就是提醒我们警惕那些重要却不紧急的危机。看完是不是有一种听政府报告的感觉,就是有一种官腔在里面?

其实明白了这位作者的身份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味道了,作者的职业是纽约国际政策研究所所长,芝加哥议会全球事务研究中心副主任,还是一位媒体评论人,媒体评论人嘛,本能的职业冲动就是评价、监督和指责,所以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是一个怒气冲冲的女人在对你抱怨和说教。

从上面说的内容可以看出米歇尔·渥克习惯做顶层设计,你可能觉得做顶层设计是很难的,其实并不难,她还是根据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做。就像你驾驶一条船在海上走,如果船往右走了你就往左偏一点,往左走了你就往右偏一点,总之遇到问题只要往它相反的方向说就行了,比如气候变暖了,对策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次贷危机了,对策就是减少不良贷款的发放,比如危机太多了,对策就是警惕危机事件。

简单说做计划并不难,难的是行动。一个想法一旦落实的时候就会遇到各种实际的问题,到时候具体怎么做,要承担什么样的代价,要放弃些什么东西,利弊怎么衡量,这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是不用考虑的。其实我想说的是,想法和行动之间总是有条巨大的鸿沟横在中间,大多数的事情不是脑海中想的那么简单的,所有大问题之所以是大问题,就是因为它的复杂性是几乎不可预知的,一个问题一定会引发新的问题,绝对不是三言两语只要照着做就能解决的。不管怎样,提高风险意识总是没错的,看到风险早早行动,提前准备,防患于未然,这能让我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反脆弱》

作者:[美]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丹尼尔·卡尼曼、赵汀阳、姜奇平、叶檀、胡泳、涂子沛、罗振宇、秦朔、刘建位盛赞推荐,“这本书应该出现在每一个有思想的人的书架上!”畅销书《黑天鹅》作者、当代最杰出思想家塔勒布将《反脆弱》书视为毕生杰作,继“黑天鹅”之后,塔勒布大胆提出并定义了“反脆弱”一词,正在掀起一场社会思想的重大革命,他主张: 脆弱的反义词不是坚强,而是“反脆弱”。既然黑天鹅事件无法避免,那就想办法从中获取最大利益!

脆弱的事物,例如大银行和股市,在压力下会崩溃。但是,塔勒布认为,世界上存在一类事物,它们不仅能对抗压力,而且能从不可预测的和不受欢迎的刺激因素中获得成长、坚强和获利。

塔勒布看到了不同程度的反脆弱性,从禁食、希腊神话、计划经济、技术、文化到生物体系。塔勒布在书中定义的“反脆弱性”,是那些不仅能从混乱和波动中受益,而且需要这种混乱和波动才能维持生存和实现繁荣的事物的特性。

内容概要:《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这本充满了激进思想的书着实能让我们大吃一惊,这本书中的启发性观点多到可能超过我们读过的任何一本非虚构类书籍。纳西姆·塔勒布指出,现代知识论的追求本身就非常可疑,现代试图预知未来,确定一切情况,然后建立坚不可摧的秩序或系统,以便应对一切挑战。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旦遇到未知的挑战,就变得非常脆弱以致崩溃。真正能够保证有效生存的思维必须是“反脆弱的”,能够在不断受挫中受益,能够不确定地应对不确定性,也就是像生命而不是像机器那样去生存。塔勒布的反脆弱思维几乎就是老子那种行道如水的方法论的当代回声。

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这种思维应该是更有效的。塔勒布喜欢讥讽的目标人群是:学者、经济学家、游客等诸如此类的人。一些阅读这本书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塔勒布过于自以为是,然后把这本书放在一边;有一些读者则会认为书中的观点充满魅力,从而手不释卷地读下去。但是无论如何,任何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不会无动于衷。

尼采有句名言:“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坚强。”正如人体骨骼在负重和压力下反而会越发强壮,谣言和暴动在遏制和镇压下反而愈演愈烈一样,我们生活中的许许多多事物也会从压力、混乱、波动和动荡中受益。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所定义的“反脆弱性”,是那些不仅能从混乱和波动中受益,而且需要这种混乱和波动才能维持生存和实现繁荣的事物的特性。

在《黑天鹅》中,塔勒布向我们揭示了罕见而不可预测的事件如何潜伏在世间万物的背后,而在《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中,他极力为不确定性正名,让我们看到它有益的一面,甚至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他还建议我们以反脆弱性的方式构建事物。值得注意的是,反脆弱性是一个越复原力和强韧性的概念。复原力只是事物抵御冲击,并在重创后复原的能力;而反脆弱性则进一步越了复原力,让事物在压力下逆势生长、蒸蒸日上。此外,反脆弱性能对预测错误免疫,也可以免受有害事件的影响。

为什么城邦制国家优于集权制国家?为什么负债会置你于不利境地?为什么我们所说的“效率”并未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效率?为什么府行动和社会政策总是保护强者而伤害弱者?为什么你应该在开始工作前就写好辞职信?为什么“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本书涵盖了诸多议题,包括试错法、生活中的决策、政治、城市规划、战争、个人理财、经济体系和医学领域。除了布鲁克林的胖子托尼的市井智慧,源自古罗马、古希腊、闪米特与中世纪的声音和经验也如历史遗珠般贯穿全文,闪烁着令人深省的智慧之光。《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是引导我们在黑天鹅的世界中持续生存下去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