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栖霞区尧化街道尧新社区的一家门面房里,暖心的温情故事每周都在上演:10方米的空间内,一架老式缝纫机安静地摆放在墙边,杂乱的案板桌上除了几个打开着的针线盒,还有一个看上去有着些许年代感的熨斗。58岁的龚金凤每周三上午8点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翻开自己泛黄的记录本,耐心等待着每一位老人上门。

这个小小的门面房还有个暖心的名字——“老裁缝义坊”。所谓“义坊”,意指义务缝补,不收钱。2016年6月,龚金凤自发成立了该义坊,为辖区内高龄老人义务服务。自此后的每周三上午8点半至下午4点半,义坊都会准时准点“营业”,一坚持就是6年多。至今,龚金凤已免费“承包”了辖区内80多位老人的缝补任务,凭借几十年来过硬的缝纫技艺,积累了不少“常客”,老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小龚”,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

8月31日,88岁的朱秀云拿着一条花裤子、拄着拐杖走进了义坊。“小龚啊,我这个裤腰带松了,你看还能帮我重新搞一下。”“好,我晓得了,还是按照你原来的尺寸,你跟我电话说一声也行哎,咋还出来了……”一边念叨着,龚金凤一边接过了朱秀云手中的花裤子,重新量了下尺寸,又乐呵呵地踩着缝纫机,不一会儿工夫,裤子就改好了。

“我16岁学的裁缝手艺,剪裁、贴边、缝补……几乎没啥是我不会的。”龚金凤说,最早成立“老裁缝义坊”,是为了退休后,利用闲暇时间尽自己所能,帮助辖区内的高龄老人或是残疾人等。“我们社区老年人口多,他们跟小年轻不一样,衣服裤子都舍不得买新的,就喜欢缝缝补补,但是上了年纪的人眼神都不好,我们这附也没有裁缝店,我就顺手做点好事,大家都是邻里邻居的,图个方便。”

有的老人家把压箱底的破损衣服拿来织补;有的年轻人,喜欢自己设计沙发套,也慕名找来;有的人家添了小宝宝,请求裁两件小棉袄……龚金凤都一一接下这些活,一天最少也会接待九、十个人。随着活计越来越多,好手艺的名声越来越大,再后来,对老人以外的居民,龚金凤也就只收个工本钱。

然而这钱最终还是用在了辖区高龄老人身上。在义坊里,一个红色的捐赠箱格外引人注目,箱子里积攒的便是龚金凤对老人以外的群体收来的工本钱。每次捐赠箱满了,龚金凤都会留下一部分添置线圈、松紧带、纽扣等缝纫配件和维修配件,为下一次的爱心接力加满“油”,其余的她都一分不落地捐出去,到年底购买物资,慰问辖区高龄老人和有困难的老人家庭。

“过去缝缝补补,缝的是穷日子; 今天的缝缝补补,补的是幸福。”这是居民王翠英对龚金凤的评价。90多岁的王翠英因年纪较大且眼神不好,时出门较少。遇上缝补需求时,她都会给龚金凤打电话。9月3日上午10点多,龚金凤拎着自己的便携式缝纫机来到王翠英家中。刚进门,一阵热情招呼后便熟络地将衣裤铺在桌子上忙乎起来。在她的巧手下,没一会儿,衣服的破损处便被缝补好。

关键词: 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 老裁缝义坊 女子为社区高龄老人义务缝补 栖霞区尧化街道尧新社区 老式缝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