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处暑”节气到来。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气温开始下降。虽然暑气逐渐消退,昼夜温差开始加大,但真正意义上的秋凉尚未到来,而秋燥却已悄然而至。处暑之后,如何消暑清润防秋燥?多位医生为市民开出了养生指南,“此时要注意顾护人体津液,润燥养肺。注意感冒咳嗽、鼻干流血、口咽干燥等症状,从起居、饮食甚至穴位养生开始。”

防秋燥从润肺润鼻开始

近期不少医院门诊鼻炎患者已有渐增的趋势,“处暑过后,空气湿度渐低,虽然尚未进入秋天,但‘燥’成为近段时间内的主气。在此状况下,人体呼吸系统最容易受到侵犯,因此鼻炎复发、反复感冒的患者特别多。”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孙子凯主任医师解释,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故外感燥邪多从肌肤、口鼻而入,其病常从肺开始,容易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等症。

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秋燥”。“随着人体的皮肤黏膜水分蒸发较快,此时养生要顺应自然界敛藏之势,以滋养五脏,应防止过度劳伤使人出汗过多,致使津气耗散。”孙子凯主任医师建议市民特别是老人多喝水,“此时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500毫升以上的水,以保持肺与呼吸道的正常湿度。”

“肺主一身之气”,省中医院普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陆为民表示,处暑之后,除注意润肺养阴外,还要兼顾肺气的调养。“肺气虚者表现为咳喘无力,气短,易感疲劳,易汗、畏风,易于感冒等。市民平时要多做深呼吸以增加肺功能。此外,早晚喝一杯蜂蜜水能够润肠通便,远离秋燥困扰。”

少辛多酸用饮食养脾胃

燥易伤阴,多位医生为市民开出了“处暑食单”。

“这段时间的饮食养生讲究淡补,少辛多酸,多食养阴食物。”市中医院专家解释,淡补既可以避免肺旺伤肝,又可以避免伤脾,能有效降低“秋燥”对人体的侵扰,“多吃山药、绿豆、红枣、银耳、沙参、鸭子等滋阴润燥的食品,尽量少进食辛辣食物。多吃一些秋季应季的水果,如苹果、梨、葡萄、哈密瓜等。”

此外,孙子凯主任医师表示,中医认为百合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可搭配莲子服用,效果更佳,“莲子能清心醒脾、补脾止泻、养心安神、厚益肠胃。体质偏寒的人群,还可在其中加些红枣。同时也要注意,处暑后少吃辣椒、花椒、姜等辛辣温热之品,更不宜吃油炸、烧烤食物,此类食物容易在体内堆积,增加肠道负担,易伤肺伤脾。”

饮食与起居相辅相成,“处暑之后,首先要调整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早健康。睡好子午觉,遵循‘阴精收藏,收敛神气’的养生法则,适当增加睡眠,可在冬天来临之际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有利于缓解秋乏。”

运动方面,专家建议,可以选择散步、慢跑、跳绳等慢性运动,以全身稍微出汗为宜。同时可适度晒太阳,时间宜选择在傍晚,每次半小时左右,选择避风处。“处暑后,昼夜温差大,早晚容易受凉,因此不主张晨起空腹运动。”陆为民主任解释。

减轻病痛认清这些穴位

处暑后,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脑血管病、骨质疏松等老年性疾病。陆为民主任表示,此节气宜按摩合谷、肺俞、肾俞、风门、太溪、涌泉等穴以清肺、滋阴润燥。

“在中医理论中,想要调节秋冬季的生理状态,关元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穴位。关元穴位于人体腹部正中线上,脐下三寸的位置,是‘下行’的缺口。”陆为民提醒,“很多人秋冬季感觉四肢寒冷,尤其是双腿,多是因为关元穴气血不畅所致。因此,如果能每天适当按揉关元穴,可促进气血流畅,到达下肢,自然秋冬季节寒冷的症状也就有所缓解。”

此外,护肺润鼻,市中医专家建议市民多按摩迎香穴和天突穴,“它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鼻旁,脉气直通鼻窍,故通经活络、通利鼻窍之作用甚强,是治疗各种鼻子疾患的要穴,还能湿润鼻腔,阻止病邪入侵,尤其是在燥邪盛行的季节。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的天突穴,能宽胸理气、通利气道、降痰宣肺,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等,也可每日坚持按揉。”

关键词: 鼻干流血 口咽干燥 消暑清润防秋燥 处暑养生指南 处暑节气 穴位养生 防秋燥从润肺润鼻开始 处暑食单 慢性支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