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刘芳 魏廉直)在9月1日由重庆市乡村振兴局牵头召开的《中央单位赴渝挂职干部案例集》研讨会上,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徐海波表示,长期以来,中央单位赴渝挂职干部千里迢迢奔赴偏远贫困区县,与当地干部群众并肩作战,谋发展、引资金、做项目、兴产业、建设施、惠民生,在工作实践中积极创新帮扶举措,探索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梳理总结这些典型案例,旨在进一步用好案例成果,为从事基层工作的干部提供借鉴,激励重庆市广大干部群众接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国定点扶贫工作始于1986年。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增强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书中涉及的这21名挂职干部从中央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银行金融机构等部门(单位)奔赴重庆重点帮扶地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表示,脱贫攻坚关键在人。脱贫攻坚期间,建立的五级书记抓扶贫等机制,将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滴灌”至每家每户。这些基层帮扶干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重要力量。
重庆市城口县松柏村驻村第一书记林鹏是来自水利部的一名帮扶干部。自2021年7月以来,他走遍松柏村的田间地头,逐户了解增收资源和种养殖技能特长,建立群众产业、技能和劳动力台账。“把村民当自家人,把帮扶工作当成自家事,忧喜关乎百姓,带着感情真正走到群众之中,老百姓就会把你当成自己人”,他说。
作为2020年中组部选派“西老革”赴渝挂职干部临时党支部书记,李劲松表示,这是一本值得学习、收藏和推广的书籍。这些案例凝结着中央挂职干部和定点帮扶单位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心血,生动展示了基层乡村振兴的蓬勃画卷,展现了近年来重庆市乡村振兴领域的各类创新做法与成果的同时,让大家更加了解“挂职干部”这一群体,让大家更加了解到乡村振兴这一伟大事业。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脉与长江交汇地带,是集武陵山区、三峡库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特殊县。1994年,石柱县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1995年,中核集团与石柱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曾经挂任石柱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封啸表示,作为帮扶干部首先要掌握的就是“需要什么资源”“有什么资源”“如何调配资源”等问题,要围绕帮扶工作主旋律,依托中核集团全产业链优势,结合所在地方区域、行业特点,增强工作定力,突出重点难点,强化对接沟通,争取内外资源支持,优化配置要素资源,才能提升帮扶工作成效。
当前,我国正处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徐海波表示,重庆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总体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依然艰巨。我们既看到乡村振兴是重庆发展的最大潜力,也深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十分艰巨。希望广大乡村振兴干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展望未来,汪三贵在序言中这样描述:“定点帮扶工作将不断夯实,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乡村美、农民富、产业兴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