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红树林打了近30年交道,林广旋对红树林生态系统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通常而言,他只需老远看上一眼,就能认出眼前的是什么植物,仅听叫声,便能分辨出是哪一种鸟。

林广旋是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桥管理站站长,自1993年起便驻扎在高桥。对于他而言,红树林全身都是宝——不仅能够防风避浪,还具备强大碳汇功能,更是多种生物栖息的乐园。

去年底,湛江正式提出打造“红树林之城”。消息一出,像林广旋这样的红树林守护者,按捺不住内心之喜:“湛江红树林占广东省的78%、全国的33%,打造‘红树林之城’,我们是有底气的!”

湛江现有红树林9960公顷。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种类较多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拉姆萨国际重要湿地、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成员。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明确,对广东省现有红树林实施全面保护。《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加强湛江红树林等国际重要湿地恢复与保护。在红树林生态经济这门学问中,湛江将从生态旅游等多方面进行探索,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惠民效益,让红树林真正成为“金树林”。

融入大文旅

打造生态旅游地标

雷州半岛,南海之滨,15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呈带状间断分布着红树林。

当前,湛江将加快大园区建设、推进大文旅开发、深化大数据应用作为聚焦发力、久久为功的具体抓手,红树林自然而然成为全市大文旅开发的重点。《湛江市建设“红树林之城”行动方案》明确表示,要建设独具湛江特色的红树林生态旅游经济带,将红树林旅游要素融入大文旅产业链。

近年来,湛江陆续开发了廉江高桥红树林风景区、霞山特呈岛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雷州九龙山湿地公园、麻章通明港红树林“十里画廊”等红树林旅游景点,打造新晋网红打卡点,推动红树林生态旅游成为滨海旅游的新引擎。

特呈岛上,占地500多亩的红树林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盆景”,虬枝盘曲,一步一景。

麻章通明港上,潮涨时,舟楫穿梭于红树林间,碧波之上满眼皆绿。日前,麻章区“五彩麻章”旅游线路新鲜出炉,其中便包含了以畅游红树林为核心的蓝色线路。

雷州九龙山湿地公园——中国首个以红树林命名的国家湿地公园,每逢夕阳西下,万鸟归巢。

而在高桥红树林区,高桥河、江背河、卖棹河和洗米河四条河流贯穿一望无际的“海上森林”,如四条飞舞的银带,飘扬于万顷绿波之间。“这里是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湛江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林广旋说,每年高桥红树林区接待各类游客5万多人次。

据湛江市文广旅体局工作人员黄壮宇介绍,近年来,每年都有十几万市外的学生到湛江进行研学,研学将成为湛江红树林生态旅游中重要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打造红树林生态旅游项目,健全相关配套设施,显得尤为重要。

湛江正推动现有红树林景区提档升级,争取尽快打造国家3A级以上红树林景区,策划推出麻章金门岛、石牛岛、徐闻大汉三墩等若干红树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并培育观鸟线路和专题游学项目。与此同时,结合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雷州半岛先行段建设,完善滨海旅游路网规划,推动红树林生态旅游与特色文化、滨海旅游、工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等深度融合,加快完善旅客接待中心、往返旅游巴士站等配套设施,进而丰富服务形态。目前,“红树林博物馆”的规划建设也已经提上了议程。[page]

善用自然馈赠

开发药理功效用途

白天退潮后,红树林下的招潮蟹,从泥穴里钻出来,在滩涂上撒欢儿;而它的邻居沙虫却正好相反,趁着退潮潜伏进泥沙洞里。

沙虫又被誉为“环境标注生物”,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在有污染的海水和滩涂环境下不能存活,而在自带“净化海水”功能的红树林里,沙虫往往生长得特别好。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15科25种,主要的伴生植物14科21种,是我国大陆海岸红树林种类最多的地区。

红树林凋落物为众多鱼虾蟹提供食物来源,隐蔽的环境则为它们提供产卵、孵化和育婴的场所;滩涂上众多小生物又引来众多水鸟停留、觅食、越冬、繁殖。保护区内共监测到鸟类306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66种,湛江也因此成为国际候鸟迁徙重要通道、广东省重要鸟区之一。

曾经,红树林里的鱼、虾、蟹、贝类和蜂蜜等资源,不仅是海边居民的食物,也是他们的谋生之道。而在与红树林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也发现了其药用价值。

就红树林药用植物领域而言,明显的优势是我国中医药典籍对一些红树植物的疗效有明确记载,同时民间对红树林植物入药和一些红树植物药食同源的经验也为相关研究起到了引导作用。

海洋生物药物也是眼下研究开发的热点领域之一,红树植物是海洋生物的一部分,除了在海洋生态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外,在医学领域也有多种药理功效和用途,具有很大的开发应用前景。

红树林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源头性资源,目前这些药物资源主要包括红树林植物及其内生微生物和红树林土壤及沉积物来源的微生物。由于红树植物生长在海岸潮间带,在代谢过程中形成许多陆生植物所不具备的特殊次生物质,这些次生物质是发现新型结构抗菌物质的天然资源库。

学者邵长伦、傅秀梅等人研究表明,中国36种红树植物中,已有26种涉及了化学成分的研究,已发现具有药用价值的有23种。其中,民间药用的红树植物主要有13种,包括角果木、老鼠簕、红海榄、木榄、白骨壤等。

但值得关注的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极易受人为干扰而退化。我国红树林研究专家、厦门大学教授王文卿对海南岛天然分布的37种红树植物的生存现状进行了评估,发现有17种(46%)处于不同程度的珍稀濒危状态。因此,如何处理好红树林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是开展药用植物学术研究外,特别需要前期考虑的问题。

探索蓝碳交易

构建碳汇核算体系

去年6月,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签署“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首笔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这标志着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正式完成。

蓝碳的概念来源于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单位联合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指固定在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碳。红树林被誉为“海洋绿肺”,碳汇能力是普通森林的6倍。

近20多年来,通过人工造林、生态修复等工程,湛江红树林面积由1985年的7186.3公顷恢复至目前的9960公顷,被国际湿地专家称为世界湿地恢复的成功范例。这也意味着,在红树林碳汇方面,湛江拥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

当前,国际社会努力挖掘红树林等滨海湿地蓝碳在增汇和减排中的作用和价值,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蓝碳及蓝碳生态系统的价值。

2019年,“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正式发起。项目发起人、海洋三所研究员陈光程表示,该项目将2015年至2020年期间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依托麻章岭头岛退塘造林、湿地恢复工程等项目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产生的碳汇按照VCS和CCB标准进行开发,预计在2015年至2055年间可产生1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购买了项目自2015-2020年间产生的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用于抵消日常工作、活动产生的碳排放,该项目收益将用于红树林生态修复。

目前,湛江已成为全省推进红树林营造恢复工作的主战场。根据《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湛江市到2025年要营造红树林2813公项,占全国总任务的31.1%,修复现有红树林1370公顷,占全国总任务的14%。

重任之下,湛江亦看到了由红树林带来的生态红利。作为蓝碳交易的先行者,湛江将用好这一创新经验,科学组织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规范开展碳汇交易,优先满足湛江市工业项目建设碳减排指标。

此外,2021年,生态环境部将湛江列入海洋碳汇监测试点城市。据湛江市生态环境局消息,目前湛江正在加快构建红树林碳汇核算体系,打造红树林碳汇核算方法学“湛江标准”,争取在相关国家政策制定领域拥有更多话语权。

试点养殖耦合

提供退塘还湿范本

湛江东海岛民安镇调低村,曾经的滩涂地种上了连片的红树林,偶有养殖户穿梭其间,照看一旁的虾塘,这里正是湛江红树林生态修复和养殖塘耦合共存模式项目的试点地。

保护修复红树林,归根到底是要让其发挥更强的生态功能,但亦要兼顾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为此,湛江市自然资源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等通过调研,争取省安排专项资金770万元用于建设红树林综合利用实验基地,探索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模式。[page]

去年9—11月,湛江在调低村一带陆续种植了近10万株红树林,种植品种包括白骨壤、红海榄、桐花、木榄、秋茄等十几种,目前成活率在90%以上。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调低村曾是红树林扎根的地区之一。彼时,水产养殖兴起,红树林遭到大规模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的虾塘。

“正因这一带曾经是红树林,所以潮涨潮落的位置十分适合红树林生长,而且中间仍存有20多亩红树林。以前养殖户挖虾塘的时候,并没有把泥土运走,进行造林时不需要外来运土填充,加上地势起伏较大,适合人工恢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教授辛琨介绍道。

项目总面积约380亩,红树林种植面积约250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塘坝、斜坡等地种植红树林,同时将整个项目的水系打通,形成循环。整个循环系统水位靠闸口控制,可以控制潮汐涨落时间,既能保证红树林修复,也能保证原有的养殖空间基本不受影响。

湛江市良种繁育场场长周保彪负责项目红树林种植和管护,他介绍:“管护除了监测病虫害及其它植被的生长情况,关键还在于养殖户的配合,对养殖池排水进水应遵从一定规律,既不能使红树林长期浸泡在海里,也不能长时间曝晒。”

在学者彭有贵的研究中,实施养殖动物与红树植物共存一体的耦合养殖模式,通过植物吸收、土壤吸附和改变系统微环境等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养殖废水中氮、磷等营养污染物含量,降低水体富营养化,减少环境污染。“红树林不仅仅是保护林,更是恢复整个生态系统,需要有滩、有水、有树。”辛琨说。

接下来,该项目将对后续植被变化,滩面、水面动态修复规律进行监测,以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红树林修复提供范本和依据,为破解“退塘还林、退塘还湿”难题提供有益借鉴,实现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

◆声音

岭南师范学院教授、红树林研究专家陈燕:

“红树林之城”

溢出效应不可估量

当前,湛江全市上下正同心合力,欲将“红树林之城”打造成湛江响亮的名片。除了其本身所带来的有形生态、经济效益之外,红树林保护和开发所带来的无形品牌效应同样令人瞩目。

绿字当头、生态发展,当地在打造“红树林之城”中所展现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极大提升了这座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不仅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士来湛投资置业,也从侧面推动在湛企业尤其是石化、钢铁等企业加快向低碳环保转型。今年2月,宝钢湛江钢铁零碳示范工厂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以上,有望在钢铁冶炼过程中实现近零碳排放。

在岭南师范学院教授、红树林研究专家陈燕看来,“红树林之城”是一个可以和生态之城等同来看的概念:“湛江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再到打造红树林之城,三位一体的生态建设构建起城市—乡村—河海的绿色资源库,有利于实现造绿、储碳、富氧的良好人居生态环境,提高湛江的软实力。”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湛江在红树林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打造“红树林之城”,一方面有利于形成环岛红树林生态屏障,保障沿岸人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也能借助这种“海上森林”景观,形成环岛生态风景线,拉动湛江旅游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陈燕认为,打造“红树林之城”,当务之急应抓紧编制中长期规划及相关保护条例,保障建设发展少走弯路。由于雷州半岛红树林沿海岸带散布,群落及生态类型多样,应尽快查清本底资源,建立数据库,并建立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索保护与利用的共赢模式时,应确保“保护优先”。

“还应当注意的是,要解决好红树林保护与海岸及近海海床生态的矛盾。坚持自然恢复、人工修复与人工造林相结合。在潮位较低、风浪较大的困难之地进行人工造林,不可避免会采用工程造林方法,而红树林一旦发育成林,其发达的根系及促淤造陆的功能,也会极大改变原有的海岸底质,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所以在规划新造林地时,滩涂选择必须谨慎,避免出现大面积改变原有海岸生态的情况出现。”陈燕说。

当保护、修复与开发的路子走实走对,届时,人不负红树林,红树林定当不负人。

关键词: 态旅游地标 红树林旅游 大文旅产业链 中国最古老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