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施行。2022年1月10日,《北京市种子条例》在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获得表决通过。时隔21年,北京也有了一部聚焦种子的地方法规,让素有“农业芯片”之称的种子有了专门的法律护航。

一粒种子是怎样炼成的,一部为种子量身定制的法规又是如何出炉的?在北京打造种业之都的进程中,一粒小种子背后隐藏着关于产业发展和立法推进的大故事。

从“留种”到“买种”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他也说过,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从粮食安全到食品安全,其实归根结底是我们的种源是否安全。

“农民之前一般自己留种,但从三五年前开始,大家更多地买种子来种,还能根据需求选择,哪个品种抗寒、哪个品种耐涝。”提到种源,市人大代表、北京永山大叔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树娟颇为感慨。从“留种”到“买种”,是北京种子培育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

王树娟说,种子的质量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条例》里强调从源头保证种子的质量,这是老百姓最关心,也是最能体会到的。

种子质量的保障源头在于育种,为培育出更多好种子,《条例》进一步强调了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条例》提到,由市农业农村、园林绿化等部门牵头建设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提升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能力。

“以往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各单位都在做,但资源是分散的,建立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能够使各单位资源都整合起来,做到信息管理和共享。”市人大代表、北京农学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王慧敏说道。

在对优质种类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挖掘其内在价值,对优质部分进一步培育利用,DNA就起到关键作用。《条例》明确要发掘优异基因,建立DNA指纹图谱库,创制优异种质。

“过去的粮食育种需要通过不断测试,杂交完后等待籽粒长出,才能判断是否成功。现在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式,能够判断种子本身是否携带优质基因,从而缩短育种时间。”王慧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一些野生资源产量不高,但其内部含有很丰富的优质基因,通过建立DNA指纹图谱库能够快速识别优质基因,创制出优异种质,从而提高种子的产量和品质。

北京商报

种业定位“高精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米”是指种子振兴中的种质资源,那么“巧妇”就是指使种业振兴发扬光大的育种技术。市人大常委会综合保障中心副主任李振宁介绍说,在种业方面,北京的劣势在于可供新品种培育和推广大面积种植的土地较少,但优势在于科技创新。

在这部法规的审议过程中,就围绕着种业创新不断在完善相关要求。相比一审稿,二审稿时就已经明确了种业“高精尖”的产业定位,规定将种业科技创新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种业重大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实际上,北京也具备提高种业原始创新的引领能力。这里聚集着多家种子相关的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共有持证种子生产经营企业265家,在京国家级种业研发机构80多家、国家级种业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50余个;拥有中农发等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3家,占全国总数的15%。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提高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是提高育种创新的重要一环。这次《条例》最大的亮点是设立了“育种创新”这一专章,这是上位法和其他省的相关立法中所没有的,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内容,强化种子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则重点开展基础性、前沿性育种研究。

“育种创新需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参与,如何调动创新的积极性,就需要设立研发基金,健全种业科技成果权益分配制度进行支持和保障。”王慧敏说道。

对于育种的支持保障,《条例》明确,要建立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种业科技成果权益分配机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可以就种质资源和技术方法等与种业企业合作。

种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除分配机制外,《条例》还提到应当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育种技术创新,并鼓励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对此,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办法规处处长蒋晓辉介绍说,北京的特色和优势在于智力资源比较丰富,此次立法中,管理制度方面主要与上位法做了衔接性的规定,仅对部分条款结合本市实际做了一些必要的细化补充,“我们把制度设计的主要着墨点放在了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以加强种业发展保障”。

立法进程为何提速

回顾《条例》的立法进程,其实只有短短的13个月时间。2020年12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制定《北京市种子条例》的立项论证报告,同意采取废旧立新方式制定《条例》。随后,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绿化局等部门成立联合起草组,市人大农村办、法制办和市司法局提前介入,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形成《条例(草案基础稿)》。

2021年5月市政府将《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5月27日、7月28日、11月25日,市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11月3日,市委常委会对《条例》进行了专题研究。期间市人大组织了多次深入调研,市政协开展了立法协商工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渠道积极建言献策,最终形成报送市人代会审议的《条例(草案)》。

北京本地农业发展多年,为何突然提速了种子条例的立法进程?蒋晓辉表示,“从2010年我们提出了种业之都的建设目标,一直以来,就把发展现代种业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效果,为立法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现在也需要通过立法强化制度保障,能够使我们的优势更优、强势更强”。

据介绍,此次《条例》所涉及的种子主要针对农作物、林木品种。而这两大品种都与北京城市发展和北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农作物来看,种子的培育保护不仅能够发掘粮食、果类新品种,同时通过普查和收集,也有利于旧有农作物品种的恢复。市园林绿化局林场种苗处副处长沙海峰表示,北京的种业培育了很多的优新品种,不断丰富居民的菜篮子、填满了米袋子,同时也发掘一批老北京儿时记忆的京味京果,丰富了百姓餐桌上的果盘子。

据了解,为了挽救老北京特色农作物品种资源、促进优质品种恢复利用,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自2010年起,开始推进北京地区地方特色农作物品种资源的搜集工作,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联合天津、河北等地扩大搜索范围和种类,截至目前已收集具备产业开发价值的地方特色农作物品种近200个。

月季、菊花、枫叶……北京多彩的植物品种总能吸引市民驻足停留、拍照打卡,城市里的鲜花、树种品种也愈发丰富,出门见“绿”已不再成为难事。

据了解,《条例》在审议过程中对林木种子的管理也做过补充规定,其中包括为有效服务政治中心建设,提升对重要植树活动、重点区域绿化、重大造林项目的用种保障能力,增加关于保障性苗圃建设的规定。

数据显示,北京市已审定林木良种及草品种402个,包括观赏植物品种274个、经济林品种128个。培育林果花草新品种451个,占全国总数18%,包括观赏植物新品种399个、经济林新品种52个。

沙海峰说,每年国庆期间摆在天安门广场的大花篮,其中就大量使用了北京企业自主研发的“花园小菊”系列菊花新品种。此外,有更多花卉的家庭园艺新品种走进了老百姓的家里面,成为丰富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关键词: 北京 时隔21年 种子 地方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