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快评

村里一些道路泥泞不堪,却耗资近百万元大建景观围栏。日前,中国之声的记者调查显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一些地方涉嫌不顾地方实际和群众需求,耗费财政资金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资料图】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台子乡塘巴村有2700多口人,村集体经济薄弱,但是耗费23万元修起的门(牌)楼却气派十足、远近闻名。而村里主干道的地下涵洞,一下雨就会积水,严重影响通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海东市的循化县、化隆县、民和县等地多个村庄,建门(牌)楼现象较为普遍,一般造价在30万到40万元不等。当地有村民表示,修建门(牌)楼并不是当地传统民俗,是近些年才有的攀比风气。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恰卜恰镇加隆台村,全村100多户500来口人,却于2019年耗费93万元财政资金修了9公里的铁艺围栏,而村里部分路段的硬化路直到现在还没修完。村干部说,村里一直想成立合作社搞种植,但苦于没有资金,至今也没有产业带领村民致富。

这些年,为了建设美丽乡村,各级各部门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这些钱应该怎么用?乡村建设基本的目标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让农民就地逐步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在实施中应该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保证乡村的基本功能,解决突出问题。对于那些既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生活的设施,比如农村道路、仓储冷链和物流设施等要优先安排,加快建设。

修建门(牌)楼、景观围栏,不是不行,但一定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资金优先用在“刀刃”上。在本村物阜民丰、资金有所盈余的前提下,只要村民能达成共识,修建一些公益性质的景观工程并无不妥。但是,倘若一座村庄本来就过得紧紧巴巴,许多群众亟需解决的日常生活问题都没有解决,却单纯为了面子上好看,甚至追求个人“政绩”强行上马此类工程,只能是花了国家的钱,伤了百姓的心。

这些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弄明白“美丽乡村”是为谁而建。一位乡镇干部坦言,目前有些投向农村的项目资金发挥的效益有限,但如果用在“涂脂抹粉”的景观项目上,效果比较明显,比投到产业上更能看到政绩。如果只是把上级领导“看得见”作为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那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出现就是必然的。只有把“美丽乡村为群众而建”的观念和意识强化于心,才能事事从群众需求出发,征求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才能把乡村真正建设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和美家园。

作者丨中国三农发布评论员 许瑞龙

编辑丨杨虹

视频剪辑丨王玉琪

摄像丨徐豫

主编 | 蒋琳

监审 | 钟倩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遇侵权

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