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紫金商业评论》,授权紫金财经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昔日“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遭创投股东“清仓式”减持。


(相关资料图)

9月下旬,寒武纪发布公告称,股东国投(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累计减持739.87万股,套现14.81亿元,减持后,国投创业基金几乎完成了清仓。

作为国产AI芯片厂商,寒武纪于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并被市场誉为“AI芯片第一股”,如今上市已满三年。

进入2023年以来,伴随着生成式AI大放光彩,寒武纪的股价一飞冲天,股价从不足70元大涨至270元高位,区间累计最高涨幅近4倍。

借着寒武纪股价上涨之势,多位股东抓住了减持窗口,已经相继清仓离场。

股东赚得盆满钵满的背后,寒武纪仍在持续亏损,上市以来公司累计亏损超30亿元,市值也从最高点的破千亿回落至如今的500亿左右。曾经的资本市场“明星”寒武纪,何时能迎来盈利拐点?

董事长紧急发声,“强喂”定心丸

在遭到创投股东集体“清仓式”减持后,寒武纪紧急抛出了实控人的“承诺函”。

9月26日,寒武纪发布公告称,从2023年9月26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陈天石将不对其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1.2亿股股份,以任何方式进行减持。该承诺的针对范围还包括该部分股份若因资本公积转增、派送股票红利、配股、增发等事项产生的新增股份。

对于出具这份承诺函的原因,寒武纪在公告称,董事长陈天石始终坚定看好公司前景,并与公司管理层一道恪尽职守,全力推动公司发展。基于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对中国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坚定信心,同时为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信心。

尽管创始人陈天石许诺绝不减持,但这个承诺并不能约束其他股东,也不能约束以前的减持。

今年以来,寒武纪就曾因股东集体清仓式套现,被频繁推上风口浪尖。

据公开消息显示,3月23日到8月25日,古生代创投通过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减持公司1.4343%股权,套现10.72亿元;南京招银和湖北招银则是清仓寒武纪,分别套现3.88亿元与套现1.91亿元;国投创业基金也在4月份股价高点通过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减持公司股份2,972,003股,套现7.17亿元。

再往前看,从寒武纪IPO前取得的股份在2021年7月上市流通后,各大机构就已经开始了减持。

2021年7月22日、7月29日、9月17日,寒武纪的股东古生代创投、智科胜讯、宁波瀚高、国投创业基金、南京招银、湖北招银相继抛出减持计划。

该轮减持中,古生代创投和智科胜讯分别套现3.81亿元和3.29亿元;宁波瀚高套现5.95亿元;南京招银、湖北招银分别套现1.73亿元和0.88亿元。合计套现15.66亿元。

随后在2022年的又一轮减持中,南京招银、湖北招银分别套现2.17亿元和1.09亿元;宁波瀚高套现1.29亿元。合计套现4.55亿元。

自身造血能力欠佳

创投股东急于清仓离场,或是出于对寒武纪未来经营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当整个AI行业处于火热状态的时候,市场开始注意到寒武纪的财务数据已经降入“冰点”。

2020年中旬,寒武纪头顶“AI芯片第一股”光环登陆科创板。上市三年来,寒武纪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累计亏损超30亿元。2020年-2022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亏损4.35亿元、8.25亿元及12.57亿元。

2023年年上半年,寒武纪业绩的窟窿仍在放大。

具体来看,寒武纪2023年上半年营收为1.1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72亿元下降33.37%,归母净亏损为5.45亿元。公司表示,受供应链影响,调整销售策略,优先服务毛利较高、信用较好的客户,造成营业收入有所下降。

尽管AI芯片市场热度空前,但寒武纪依然持续亏损,昔日“AI芯片第一股”的光环不再。

什么原因导致寒武纪连年亏损呢?

首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芯片作为技术密集型领域,需要投入庞大研发资金,研发是“拖累”寒武纪成绩的关键所在。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寒武纪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高达4.83亿元,达到同期营收的4倍。

其次,过于依赖大客户也让寒武纪很“受伤”。

2017至2018年间,华为作为寒武纪的最大客户,一度为公司贡献近九成的销售额。但2018年10月,华为宣布自主研发AI手机芯片,这直接导致寒武纪终端处理器IP业务的收入占比大幅减少。寒武纪在商业化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再难寻找到这样的优质大客户。

针对公司营收规模持续下降的情况,寒武纪通过股份回购,希望给市场信心。

今年8月,寒武纪董事会决议,同意公司使用自有资金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进行股份回购。回购股份将全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回购价格不超过239元/股(含),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3000万元(含),不超过5000万元(含),回购期限为自董事会审议通过本次回购方案之日起6个月内。

然而,相比于股东的大额套现,这笔回购显得“杯水车薪”,不足以安慰所有人。

写在最后

今年以来,算力成为科技巨头开启AI争夺战的“入场券”,国产AI芯片被寄予厚望,寒武纪站上了风口。

无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一级市场投资人,都被集齐了“硬科技赛道、中科院学霸创业、明星独角兽”等元素的寒武纪所触动。

对于寒武纪而言,股东们的清仓减持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公司的资金链可能因此受到压力,在需要持续不断投入资金用于研发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可能不只是寒武纪,也是AI企业们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