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枝娟
(资料图片)
阳光房
干净的街道、活跃的商贸、青绿的公园……一个个场景交织出金东人的幸福感。而在5年前,这里的农村和城市脏乱差现象突出。
从曾经的脏乱差到如今的垃圾分类全国样板,转变之下金东人幸福感的来源,正与金华市金东区垃圾分类新时尚的“金东方案”息息相关。
2014年5月,金东掀开了垃圾革命的序幕,率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县域全覆盖,形成了“两次四分”模式。2018年5月,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开始试点,逐步探索形成了城市垃圾分类“两定四分”模式,真正实现了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致力于以乡促城、以城带乡、城乡融合,金东走出了一条“农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垃圾分类新路子。
从“两次四分”到“两定四分”
走进江东镇六角塘村,每家每户的门口都配有两只两色垃圾桶,绿色的标有“会烂垃圾”字样,灰色的标有“不会烂垃圾”字样。对“可烂”和“不可烂”的垃圾分类,正是“两次四分”模式在实践中的关键。
“两次四分”的“两次”即垃圾投放前由农户按照“会烂、不会烂”标准进行源头分类,垃圾分拣员再把“不会烂”按“可卖、不可卖”进行二次分拣,同时对农户源头分类进行纠错反馈;“四分”即按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进行分类。
“在农村各种废弃物中真正是垃圾的成分比例并不高,能回收变现的基本上都回收了。”六角塘村老支书楼根洪说。
如果说六角塘村是金东农村垃圾分类的样板,近江·枫桥苑小区则是金东城市垃圾分类的代表。落实垃圾分类“两定四分”模式,是该小区的重头戏。
“两定”即定时间、定地点。确定投放时间为早上6:00-9:00和晚上18:00-21:00;投放地点按每300户配套1个“四有六标配”标准化集中投放点。“四分”即将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进行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
“一开始有人嫌定时定点投放垃圾麻烦,要么把垃圾扔在原先楼道下垃圾桶的位置,要么过了固定投放时间点,直接将垃圾扔在投放点就走。”志愿者兼楼道长白建兰说。针对上述情况,包括白建兰在内的各栋楼每个单元楼道长、小区妇联“茶花姐妹”志愿者组织、小区老年协会等分别通过上门、定期组织座谈会、定期组织老年活动等方式对业主进行垃圾分类宣传。
目前,金东区城乡垃圾分类实现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回收利用率4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100%。
“垃圾e分”数字化应用
在东孝街道金瓯佳苑小区的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点,住户可通过输入手机号码、刷卡、刷脸三种方式进行识别认证,认证后垃圾分类桶会自动开关桶盖,住户可按类别投放垃圾。
“住户从不愿分类、不会分类到主动分类、规范投放,垃圾投放点也实现了从专人值守到智能管理,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得越来越高效。”社区相关负责人郑开民表示。
垃圾分类数智治理的性质,决定了其势必要建设更多“点”,方可形成“网”。如何织就这张“网”,金东走出一条探索之路——引入第三方平台。蓝天嘉苑小区围绕垃圾回收站的“4.0版”就搭上了“网”,通过与指挥中心相联,搭建起数据库并拥有一个跨屏操作系统。
数据库以居民户为单位,实行“一户一卡”,通过回收站记录每户垃圾分类相关数据。居民可通过微信小程序登录个人账户,在手机“小屏”上查询垃圾分类评分、各类垃圾倾倒量等详细信息。而物业、社区、街道以及区则可通过电脑“大屏”查看有关数据情况。
此外,在中端运转过程中,金东区现阶段也配套了数智管理手段,如清运车辆安装称重系统、GPS、RFID识别码等,时时监控垃圾重量、车辆轨迹、倾倒点位等信息。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做到对垃圾分类源头的精细管理。”区垃圾分类办负责人徐旭升表示。垃圾分类数智治理以来,金东区无一例混收混运事件发生,垃圾收运率达100%。
“春泥生态循环”模式
“春泥生态循环”模式以“春泥”有机肥为纽带,将“垃圾资源”回补“生态农业”。金东区源东乡的阳光堆肥房,就是利用“春泥生态循环”模式,将易腐垃圾“变废为宝”的生动实践。
“有橘子的味道很正常呀,这些肥就是我们平时吃剩的瓜果蔬菜制成的,源东最多的就是橘子、桃子之类的水果。”农场主郑宇翔说。这些有瓜果蔬菜味的肥,正是来自源东乡的阳光堆肥房。
为处理每天收集的生活垃圾,源东乡建立了阳光堆肥房,以实现易腐垃圾就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阳光堆肥房引进高温好氧堆肥技术,并在通风管道、温湿度控制等方面进行改造,缩短堆肥周期,改善成肥效果、臭气状况。1吨易腐垃圾进入阳光堆肥房,能“摇身一变”为0.2至0.3吨滋养瓜果蔬菜的有机肥料。
“春泥生态循环”模式根据当地粮油、瓜果蔬菜等作物需肥规律、不同土壤供肥能力,建设易腐垃圾处置综合体,将易腐垃圾处理站点的堆肥产物和黑水虻虫粪集中收集,进一步加工制备成土壤改良剂、营养土和专用有机肥。
据悉,“春泥生态循环”模式推广后,每年可免费提供有机肥1.04万吨,冶炼生物工业用油1.01万吨,为农户节支增收1095.42万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