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资料图)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首称赞母爱的诗,很多意像都成为约定俗成的母爱标志,如线和衣、寸草心和三春晖。
在古代一个标志性的画面是“男耕女织”。耕是带来食物,织是带来温度。人要食物才能活着,人靠衣物才懂得文明和礼节。古代女性的人生设定主要有两项:一是为家族繁衍后代,二是负责家庭的后勤工作,如做饭、制作衣物。我奶奶小的时候,从7岁开始就要培养这方面的技能,和男孩子开始识字断句一样,女孩子要学织布做衣服的手艺,体现着这个家庭的经济水平和受教育水平。
一件母亲做的衣服,不但保暖御寒,也是家庭社会阶级的某种象征。也正因为是在这样的社会结构里,外出游子的必备物品不是旅行箱、充电器,而是一些没办法买到的东西——母亲做的衣服和鞋袜,这样的习俗一直持续着,手工老布鞋、粗布衣服,在我童年时都用过。
古代通讯不便,一旦出门就是天涯两地,彼此之间的挂念是要通过物品来传达的,爱人之间、朋友之间叫“信物”,母子之间就是这件“亲手做的衣服”。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件衣服何尝不是外出的儿女和母亲、故乡之间连接的那根线呢?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密密缝是动作,迟迟归是内心担忧,是想法。手里做的是衣服,心里想的是出行的孩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春,就是春季的三个阶段,正月是孟春、二月是仲春、三月是季春。三春的光辉,就是整个春天的温暖。小草如何报答整个春天,只能埋藏在小草的内心了。
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一个事——就是纺织业的改革,大机器把所有孩子的衣服从妈妈手里抢了去,人们开始习惯穿批量化的成衣,没有了手工衣物的密密缝和手中线。
夺去的不只是一件衣服,而是衣服背后的情感,手工衣服一方面是独家定制,款式和质地无论好坏却是唯一,就像子女和父母的感情;也因为是手工定制,往往衣服生产缝制的时间很长,那么也会穿很长时间,因为小孩长得比较快,大部分的衣服来不及手工缝制,就穿兄弟姐妹的大衣服,是一件衣服,也是一段时间的老物件,承载了值得回忆的时光。
工业化的成衣,让衣服的这两个属性都没有了,它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上面也不会有时间的痕迹。随着全球品牌的入驻,很多衣服更是快时尚,只穿一季,甚至都不洗就丢弃了,人和物品失去了情感链接,只有商品,只有一件又一件复制品。
衣服是一个缩影,我们生活的周遭慢慢都变成“新物品”,和你共度一个时光的见证物越来越少。我刚学摄影时的老师拿着一台把手处都磨得露出了铜的相机,既感慨又有些得意地说:“这相机可是跟我一起经历了不少事!”那样的神情,像在谈一个多年的好友。
十八花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