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交易市场里人头攒动,路边十几辆大货车排成长队等待装车,“90后”青年李庚用电动三轮拉着整车彩椒卸到市场仓库里。前几年,他“子承父业”回村建了3个大棚,一年收获40多万斤彩椒:“村头有市场,从来不愁销。”
东斟灌村是彩椒种植专业村,年产彩椒2.2万吨,产值超过1.5亿元,销路已拓展到海外。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说,背靠村级市场,370户菜农足不出村就能卖菜。
(资料图)
自1989年冬暖式蔬菜大棚试种成功,寿光市发展蔬菜产业已走过34个年头,成为全国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在许多地方面临“卖菜难”的背景下,寿光年产蔬菜450万吨,30多年来未出现过规模性滞销。中国蔬菜之乡“一筐菜”量丰价稳、畅销全国的背后,有啥奥秘?
“村村大棚通市场”
寿光目前拥有蔬菜大棚17.3万个,年种植面积60万亩,年产量450万吨。寿光市委书记赵绪春说,从蔬菜大棚到农产品物流园,20多类主要蔬菜品种依托密集销售网络,奔向全国。全国其他地区的蔬菜也在这里集散,年交易量高达900多万吨。
菜农在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整理蔬菜 郭绪雷 摄
“亮眼成绩是用惨痛教训换来的。”寿光市市长李鹏说,早在规模化发展设施蔬菜之前的1983年,当地上千万斤白菜丰收,却因价格低、流通不畅,大量烂在地里。痛定思痛后,1984年,寿光建起第一个蔬菜批发市场,占地仅10多亩,一到旺季就被车辆和人群挤得水泄不通。市场虽简陋,却开创了寿光蔬菜市场化交易和流通的雏形。
1989年,寿光第一批冬暖式蔬菜大棚喜获丰收,结束了我国北方冬季不能大规模生产新鲜蔬菜的历史,蔬菜大棚建设面积逐年扩大,蔬菜批发市场也不断扩建。
农民种菜,政府帮卖。寿光大力建设农产品物流园,配套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创新服务,不仅使本地菜畅行无阻,更吸引全国客商纷至沓来,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实现冬季南菜北运、夏天北菜南销。
凌晨三四点,寿光市地利农产品物流园早已车水马龙。寿光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商会会长王海涛说,物流园日交易量通常在1万吨左右,旺季时每天入园运输车辆超过4000辆。
该物流园蔬菜经营管理部副经理孙向明说,园里有“众货众百客”的说法,不管是东北还是海南来的菜,无论是椒类、豆类还是叶菜,每天都能销售一空。物流园里蔬菜交易品种超过200个,年交易量300余万吨,交易额约100亿元,辐射全国20多个省份。
物流园是大龙头,村村还有小市场。寿光在蔬菜种植集中村建设改造了1600多处村级田间地头市场,方便本地蔬菜外销。如今,寿光形成以地利农产品物流园为龙头、村级市场为基础的遍布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经由村头小市场和龙头大市场,寿光蔬菜不分昼夜地卖到全国、全世界。
“不找市长找市场”
“寿光菜农长期与市场打交道,从不跟风、扎堆种菜,市场上这个蔬菜品种多了,就另换品种。”寿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袁义林说,寿光菜农根据市场行情迅速调整种植结构,从源头防止“卖菜难”。
错位竞争之下,“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种”格局逐步形成。“番茄小镇”古城街道、“长茄小镇”纪台镇、“胡萝卜小镇”化龙镇等农文旅小镇,尽显勃勃生机。
每天,“中国寿光蔬菜价格指数”线上线下同步发布,为蔬菜种植户、经营者、消费者提供价格信息指导,许多菜农自觉查看价格波动和走势,迅速了解蔬菜种植、市场供求、价格变动等信息。半月谈记者发现,成熟的市场大环境练就了菜农依靠质量与品牌对接、占领市场的习惯。
在寿光菜农看来,无论市场如何波动,以质量求生存,好菜才不愁卖。凌晨两三点钟,半月谈记者在地利农产品物流园看到,还没开秤交易,检测中心工作人员就先抽样检测了当天蔬菜,每天检测1400批次左右,合格率超过99%。
在寿光市营里镇,山东物泽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着2000亩设施蔬菜,80多个大棚。“像爱护眼睛一样重视蔬菜质量。”公司负责人王娟说,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生产、加工、管理、储运、销售各环节实现全程监管和安全追溯。
为守护金字招牌,寿光网格化监管全域蔬菜质量,打造市镇村三级检测体系,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全市上市蔬菜抽检“全覆盖”,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要稳质量,标准先行。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立新说,寿光主动融入潍坊国家农综区建设,推动生产标准、技术服务、农资供应、质量检测、包装标识、品牌销售“六统一”标准化管理。一批现代化高端园区已实现蔬菜生产自动控温、自动喷滴灌、自动放风、自动施肥、自动卷帘的“五个自动化”,辐射带动80%以上农户进入标准化生产时代。
在寿光,菜农带着头灯采摘黄瓜 郭绪雷 摄
做好质量,还要健全品牌。寿光着力打造“寿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出“七彩庄园”“乐义”两个中国驰名商标,认证“三品”农产品390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6个,古城番茄、纪台长茄等22个农产品入选农业农村部名特优新产品名录,69家基地被评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直供基地。
在稻田镇崔岭西村,“崔西一品”草莓西红柿成功打进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说:“一般的西红柿,一斤也就两三块钱。我们有品牌,价格高出好几倍,还供不应求。”
“天没下雨早修屋”
蔬菜种植面积那么大,卖不出去怎么办?“抱团闯市场”是妙招之一。据寿光市农业农村局统计,目前全市正在运营的果蔬合作社约1600家,点多面广的专业合作社积极拓宽终端市场,菜农不必担心销路,只管放心大胆科学生产。
为构建新型组织体系,寿光2020年组建了全国首家蔬菜合作社联合会,构建了以联合会为龙头、15家镇街合作社分会为骨干、124家潍坊市级以上示范社为支撑的健全体系,带动85%的农户实现产业化经营。
素有“中国胡萝卜第一镇”之称的化龙镇,聚集着40家胡萝卜加工企业,胡萝卜年交易量达80万吨。镇党委书记陈建君说,园区企业在全国多地建设种植基地,总面积超过15万亩,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逐步形成了“工厂在化龙、种植在全国、销售在全球”的产业格局。
近年来寿光还站上预制菜产业风口。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的食品生产车间里,新鲜长茄经过切片、注馅、上粉、上浆、油炸、速冻等工序后,变成一袋袋“油炸茄盒”预制菜。企业负责人说,这条生产线日产量达6吨,从“一根茄子”到“一块茄盒”,越来越长的产业链也延伸了价值链。
在寿光,以预制菜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统计,2022年,寿光共有预制菜加工企业118家,预制菜品涵盖690余种,年加工能力360万吨,年营收151亿元。
为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寿光还特别重视发挥科技力量。在寿光农商银行大数据平台上,一排排数据在大屏幕上跳动,蔬菜交易笔数、金额等数据源源不断汇聚到这里。据寿光农商银行行长韩奎成介绍,平台链接1340家蔬菜合作社和67677户农户,利用数据为交易趋势画像,为银行提供信贷决策依据。截至目前,银行已为合作社及农户授信4.6万户、金额达55.2亿元,有效解决了农户的融资需求。
科技的作用不止于此。前端突破种业瓶颈,扶持种业企业研发更适合本土种植的新品种,让种植户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中间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生产,广建智慧大棚,让菜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后端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赋能交易,为种植户提供产销对接、金融保险等社会化服务……如今,寿光蔬菜已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全国、全球市场上越飞越远。
半月谈记者:杨守勇陈国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