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国家体彩中心共同开展的“汇聚微公益 添彩新征程”优秀公益金项目宣传报道系列活动(内蒙古站)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近年来,呼伦贝尔体育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立足内蒙古实际,突出内蒙古特色,开创呼伦贝尔体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其中,围绕便民惠民举措,推动了“15分钟健身圈”建设,增加了体育健身设施供给,加大了冰雪健身设施建设的力度,社会公益体育服务不断提质升级。截至2022年底,呼伦贝尔市体育场地建设总面积达572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9平方米,基本实现旗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冰雪场馆成全民健身新风景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综合性冰上运动训练和比赛场馆,呼伦贝尔冰上运动中心承担着“十四冬”开幕式和全部冰上项目比赛任务,由速度滑冰馆、短道速滑馆、冰球冰壶馆、运动员公寓4大建筑组成,整个场馆群能够同时容纳9000余名观众。

据“十四冬”呼伦贝尔赛区执委办副主任、市体育局副局长张海军介绍,中心每年制作冰面1.3万平方米,全年累计维护保养冰面1.1万次,保障上冰天数达到300天以上,承接了包括蒙、黑、吉、辽、苏、浙等10余个省份和20余个地市级专业队上冰训练。同时,还为市里10余所中小学训练队、社会团体以及各类教育研学、市民参观、调研接待提供了服务。以2022年为例,受疫情影响,中心仍然保持年均接待专业上冰5万人次,教学上冰7万人次,社会免费开放上冰4万人次的高水平开放状态。

场馆运营的背后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截至目前,冰上中心共获得体彩公益金支持2675.81万元,主要包括多功能用房建设项目1444.26万元、专业舞台投影设备398.5万元、票务安保服务中心258.8万元、体育专业器械274.25万元、场馆粉刷改造300万元等共9个项目。张海军表示:“今年为保障“十四冬”顺利举办,我们申请了体彩公益金支持场馆粉刷改造项目,总计额度约300万元。该项目对提升场馆形象,提高赛会精彩水平和场馆保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冰壶运动员胡绪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运动员,能够在条件设施一流的场馆和场地进行训练和比赛,感觉非常幸运和荣幸。专业的设备、良好的环境,能够激发我们的士气,提高训练效果。”

此外记者也了解到,每逢周末,还会有很多新人来到场馆拍婚纱照。公共场馆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气质和形象,直观展示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涵养着一座城市市民的精神。

冰雪学校为体育强国培养后备人才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发挥体育综合育人功能,从激发运动兴趣出发,培养优秀运动员。近年来,内蒙古冰雪运动学校体育人才输送不断,学校运动员参加全国、全区各类比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在自治区第十四届运动会上,内蒙古冰雪运动学校夺得金牌100枚、银牌72枚、铜牌70枚,超创自治区纪录42项。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已结束的冰雪项目比赛中,学校运动员摘取了71枚金牌、47枚银牌、42枚铜牌,暂列金牌榜第一名。此外,参加全国比赛获得42金、41银、43铜,进入规定录取名次171项。学校中专毕业生考入全日制本专科高校233人,2022年有29人被高校录取,其中5人考入双一流、211大学。可以说,在内蒙古冰雪人才培养方面,冰雪运动学校发挥着重要力量。

这所学校的前身为呼伦贝尔市体育运动学校,是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全日制中等体育职业学校,其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代表呼伦贝尔市参加国家、自治区级各类体育专项竞技比赛。

目前,学校现已形成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多层次一条龙的办学格局,为自治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开设的冰雪训练专业有: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越野滑雪、冬季两项、冰球、冰壶、花样滑冰,在训运动员150人。另外还有11个夏季项目,运动员总人数450人。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免费餐、住宿费及学生专业体育服装设备,不少学生因此获益。

据说副校长郭良介绍,目前学校各个项目运动队所使用的训练、参赛器材设备的购置经费,大部分都是来源于体彩公益金的支持。冬季项目、射箭、重竞技等,作为内蒙古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重点,自治区体育局每年也会以体彩公益金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在硬件设施和训练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

学生孙宁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是2017年进入内蒙古冰雪运动学校的,学校提供了免费的食宿,减轻了我们的生活压力,而更加舒适的场馆为高水准训练提供了有力支撑,使我获得了全国青少年速度滑冰锦标赛两银,内蒙古自治区比赛三金的好成绩,目前达到了国家级运动健将标准。”

借助“十四冬”,呼伦贝尔市加快体育教育发展步伐,依托资源优势积极举办冰雪赛事活动,有效盘活了市里的体育资源,同时让“15分钟文旅惠民圈”发挥最大效能,“圈”出人民群众享受优质公益服务的幸福生活。(记者孔德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