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生活在山区的人们,为了喝上一口水,翻山越沟累弯腰;如今,互联网与水邂逅,一张连通城乡的水网在六盘山区覆盖延伸。新春之际,半月谈记者走访宁夏部分农村发现,通过“互联网+城乡供水”,现代化的供水管理服务方式已在旱塬扎根,农村饮用水越来越便利,“云供水”为千百年来干渴的土地带来无限生机。

山沟沟里的村民“手机买水”


【资料图】

天寒地冻,固原市隆德县张程乡张程村的杨俊明一家早已不再“愁水”。“我们家靠养十几头肉牛,日子慢慢红火起来,最怕停水断水。”杨俊明说,以前村里供水不稳定,现在牛吃水都有了保障,他打算再多养些牛。

杨俊明一边喂牛,一边轻点手机查看剩余水量和水费。“没想到,我们在山沟沟里也能吃放心水,缴明白钱,过得跟一些城里人一样。”他说。

固原市彭阳县村民在家中使用自来水做饭

杨俊明的好日子得益于隆德县近两年加紧建设的“互联网+城乡供水”工程。半月谈记者实地走访时发现,在智能化平台的支撑下,从水源地、泵站、蓄水池、管网、联户表井到用水户,全程各环节设置了多个监测点,全县供水运行状况一目了然。隆德县渝清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杨丙成说,出现供水故障时,监测点会显现异常。工作人员通过手机App接收定位信息,并及时抢修。

位于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区沟壑纵横,干旱缺水,农村群众饮水难问题由来已久。为此,从“十三五”开始,宁夏不断寻找优质稳定水源,整合全区分散、小型供水工程,更换输水管网。

与隆德县临近的彭阳县率先尝试,通过“互联网+”驱动城乡供水机制、管理、服务创新,目前全县城乡供水保障率达96%,水质达标率达100%,水费收缴率达99%,管网漏失率下降到15%以下,供水成本大幅降低,城乡供水实现一体化高效管理。

以往喊水要水的山区,如今全面实现“云供水”。目前,固原市四县一区“互联网+城乡供水”项目已基本建成,新增智能计量设备基本接入全区统一建设的管理服务平台。

和“缺人管”“跑冒漏”“收缴难”说再见

从人工管维到数字管服,“互联网+”开启了六盘山区供水的“智能革命”,一整套智慧供水管理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水动能”。

“固原市四县一区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成立运维领导小组,组建专业化的运营公司,管理城乡供水工程。”固原市水务局局长李国帅说,通过常规检测、联合抽检、在线自动监测等方式,实施全天候实时在线监控,实现安全饮水工程专业化管理、高效化运行。

固原市彭阳县的农村地区安装了智能水表

农村供水运维成本也实现大幅下降。彭阳县水务局局长张志科告诉半月谈记者,彭阳从水源、泵站、蓄水池、管网到用户家中,实行全链条自动化改造,实现7000多公里主管网和全部工程设施24小时自动运行、精准管控,管理人员由90人减少到40人,变“人工跑”为“数据跑”。

“山区地形破碎,供水管线穿山越沟,一旦破损,以前我们确定位置都要好几天时间。”张志科说,数字化平台建成后,实时采集、传递、分析和处理供用水和生产数据,实现多级泵站和水池智能联调、水质在线监测、事故精准判断和及时处置。

张志科说,除了水源、水量、水质得到保证,政府还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在服务期内统筹补贴城乡水价,将城乡水价统一调整为每立方米2.6元,村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用水福利。

供水变革悄然发生

“大水源”“大水网”“水产业”……新理念正在引领供水变革。宁夏全区已基本建成以黄河水为主、泾河水和当地水为补充的“大水源”;通过已建、在建和拟建集中供水工程的延伸、联网、提标和改造,形成城乡连通、县县打通、区域互通的“大水网”;还多元引入区内外优质企业推进城乡供水企业优化重组,打造区域内具有影响力的数字治水产业聚集区。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是要实施创新发展,破解“没钱干、没人干,不会干”的困局。宁夏水利厅节约用水与城乡供水处处长王正良说,实施“互联网+城乡供水”,主要通过各县区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采取新建项目“‘建设-运营-移交’+存量项目委托运营”的建设运行方式。当地引入社会资本成立项目公司,项目公司与政府授权的水务部门签署特许经营协议,通过社会资本提供的资本金以及特许经营协议约定的预期收益质押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实现项目的市场化融资。

“我们通过特许经营引入企业,实现投建管服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了投资管理难题,有助于民生工程长期稳定发挥效益。”西吉县水务局副局长何云说。

截至目前,宁夏共建成城乡集中供水工程168处,城乡规模化水厂115座,农村供水管网长度13万余公里,252.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水平得到持续巩固提升,实现从喝水难向喝好水的历史性跨越。

原标题:《六盘山区“云供水”》

半月谈记者:邹欣媛 /编辑:徐宁赵娅维(实习生)

关键词: 供水工程 工作人员 社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