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和社工组织被称为社会治理的“润滑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秉持“助人自助”理念,帮助受助人员重塑自信、摆脱困境、融入社会。从关爱留守儿童、参与社区治理,到助老扶困、链接社会资源,新生代青年社工活跃在各个角落和领域,以越来越专业的服务,推动社会一点一滴的进步与和谐。

作为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刺鸟栖息地”的负责人,陈梦媛从事精神健康领域的社会工作已经有7年,举办过多场相关活动。最近,半月谈记者专访陈梦媛,了解到这一群体的酸甜苦辣。

对话嘉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陈梦媛(精神健康公益组织“刺鸟栖息地”负责人)

郑雪婧(半月谈记者)

“多一点包容空间,

多一点好奇而非猎奇”

半月谈:大家可能听说过社会工作,但不一定清楚具体含义,听起来就是一个专门助人的行当?

陈梦媛:没错,但社工需要接受专门训练,有考核和准入标准。现在不少大学和职业学校都有相关专业,毕业后可以去街道做社区社工、去医院做医务社工、去养老院做老人社工、去学校做青少年社工……

我的领域是精神健康,一般活跃的地点是精神专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也活跃在基层社区,比如社区里面的康复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具体工作也是丰富多样,包括直接服务精神障碍人士、给家属提供支持、面向大众的宣传和预防工作。

不同社工有不同领域和分工。我主要关注公共教育和对精神障碍人士的创意心理服务。比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有个600号画廊,专门做精神健康主题的画展,我们在负责执行,参与的作者很多都是精神障碍的亲历者。

半月谈:关于心理服务,大家可能以为就是在咨询室里面对面聊天?

陈梦媛:这是比较传统的,我们在传统手法上结合了很多艺术手段。比如,邀请大家一起拍照片,借由照片吐露平时说不出的心声,这就是“影像发声”;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戏剧创作,在创作中重新面对自己的故事并在里面注入希望等。

我们强调聆听、理解,强调陪伴患者,帮助他们找回和重组生命的意义。虽然大家现在对抑郁症、强迫症这些词不陌生,但是真正愿意好好了解的人不多。很多人依然刻板认为精神障碍人士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天才,其实这是走入了污名化和浪漫化的极端。这也导致我们许多工作开展起来不顺利。希望大家能多一点包容空间,多一点好奇而非猎奇。

我们的工作强调发掘患者本人的潜能,并且促进社会适应能力,而不是把人一辈子关在里面。很多人其实康复得不错,但是家人和社区不接受,用人单位害怕,最后就变成了患者准备好了社会没有准备好。因此,我们的社会文化中应该多强调接纳与尊重,积极创造包容性的社会环境。

直面困境,“用爱发电”

半月谈:社工的行业现状如何?

陈梦媛:行业待遇比较低,社工不像心理咨询那样已经高度市场化。它主要依托于社会福利,因为面对的一般是经济上的困难群体,所以很难通过付费服务来维持机构运转。目前,社工机构大多是通过申请政府资金或一些基金会和企业的赞助来维持生存。待遇低会导致社工的生存面临问题,很多同行其实都是在“用爱发电”。

半月谈:大家平时身边有朋友遇到难事会吐苦水,听多了可能会觉得吃不消。精神健康社工自身面临怎样的困境?

陈梦媛:精神健康社工其实就是不断与各种挣扎和痛苦打交道,所以我们的压力也很大。精神障碍人士或者家属情绪不稳定朝我们发作、自己的家人朋友不理解说风凉话、缺少专业指导,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孤独和消耗。

有一名抑郁症患者,一直没有得到比较妥善的支持,我鼓励她多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一开始,她妈妈比较排斥和抵触,对我们非常不信任,我就耐心地倾听和观察。后来,母女俩有了一点争执,我真诚地说了我的想法,帮她们调和,她妈妈开始对我有信任。

渐渐地,她妈妈会陪女儿来参加活动。有一年我们做展览,女儿报名当我们的志愿者。当时我们需要紧急打印一批宣传单页,这个志愿者就直接跟家里打电话,她家里是做印刷的,帮我们解决了。我们转账过去,她和家里人都不收。展览开始后,妈妈还带了全家一起来看展览,安安静静地看了很久。这个过程有两年,我觉得挺受用。

在杭州市救助管理站为受助人员做团体“房树人”绘画测验,大家围在一起分享感受。

与大众建立对话

半月谈:怎样才能让大众进一步理解精神健康领域的社会工作?

陈梦媛:我们希望能和社会大众建立对话,所以经常做活动,但每年我们都会为场地的事情头疼,因为大众对于精神健康障碍群体仍然充满着不理解和排斥。如果说做心理读书会,就很容易借到场地,但是如果说做抑郁症互助团体的活动,人家就不愿意提供场地了。

半月谈:面对大众的不理解,以及各方面的困难,是否想过放弃?

陈梦媛:虽说偶尔也会想放弃,但生活总是曲折向前的。对于未来,我还是持乐观态度。我们能看到,目前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志愿服务、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性活动。在这种大趋势下,社会工作未来大有可为。

此外,社工行业也越来越规范化和专业化。国家政策对社会治理领域的支持越来越大,未来行业待遇和地位应该会得到提高,社工行业前景可期。编辑:郑雪婧

关键词: 精神障碍 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