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城商行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宁波银行是一个拥有超过2万亿资产的城市商业银行,能够在2021年城商行的综合评估中名列第一,这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证明。
据宁波银行日前公布的第三季度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宁波银行资产总额达23,156.80亿元,同比增长14.89%;存款总额为12521.72亿元,同比增长18.93%;各项贷款总额比年初增加18.60%,10231.51亿元。如果四季度能继续保持好增长势头,宁波银行在2022年的整体表现可以说足够优秀了。
宁波银行素来有“小招行”之称,这是因为无论是业务盈利能力还是净资产收益率,其都不输“零售之王”招商银行。尽管将招商银行拉下“神坛”的目标看似近在眼前,但综合各方面信息,宁波银行这一步可能要比想象中更难跨越。
(相关资料图)
银行业,同质竞争之困
虽然银行拥有非常好的商业模式,龙头公司也肯定能长期稳定盈利。然而,中国银行业发展较晚,金融配套滞后,使得银行在产品、市场定位、发展战略等方面存在着高度雷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利率市场化促使银行存贷利差收窄,盈利增速放缓,这意味着银行急需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其中零售业务正是其中之一。
作为头部上市城商行,宁波银行早在2014年,其就提出“大零售”战略,时至今日,宁波银行依然在持续发力零售金融板块。2022年前三季度,宁波银行的个人贷款及垫款为3735.72亿元,比年初增长12.14%。
但实际上,不论是像宁波这样的城商行,还是国有大行,都在零售业务的赛道上“挤”,纷纷发力零售业务,大家都想通过个人消费金融、私人银行、信用卡等产品锁定高端客户群体。
因此,各大银行之间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与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具有零售、科技、大财富等鲜明特征的银行相比,宁波银行零售业务不如招商银行,科技不如平安银行,看起来并无特别突出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对比去年前三季度来看,尽管营收与利润仍在稳步上升,但相较于过往相比,宁波银行今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在同比增速层面均有下滑。
报告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报告,截至2022年9月末,宁波银行营业收入447.92亿元,同比增长15.21%;净利润171.91亿元,同比增长20.16%。
而在2021年前三季度,宁波银行营收为388.78亿元,同比增长28.28%,净利润为143.07亿,同比增长26.94%。
总体来看,银行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存贷款息差减小。行业已经出现了天花板,未来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各大银行再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坐享其成。
宁波银行的通道业务不仅面临行业内同行的竞争,还将面临外部机构的竞争,理财分流风险较大。那么,宁波银行如果想要摆脱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经营的话,路在何方呢?
作为城商行优质代表银行,宁波银行专注于中小企业贷款、帮助民营企业等大型银行不愿涉足的板块。截至2021年末,宁波银行对公客户数已突破49万户,其中小微、民营企业占90%以上。
小额信贷客户的分布较为分散,往往需要大量的客户经理来拓展市场,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高成本。如果宁波银行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扩大贷款规模,那就说明它做得很好。
但实际上,宁波银行对比其他同行,成本还是保持在高位的。2021年年报显示宁波银行的成本收入比为36.95%,在42家银行股的成本收入排名中,宁波银行排在倒数第三。
主要的理由可能是宁波的雇员人数要比同类银行多得多。截至2020年6月,宁波银行拥有23385名雇员,大致相当于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和浙商银行一点五倍。选择采用“人海战术”,相信也是宁波银行的无奈之举。
如果说互联网公司是关于“产品、营销”的竞争,那银行行业,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成本把控能力的竞争。成本控制好了,自然有竞争力。
消金业务,是福还是祸
宁波银行是我国第一家在A股挂牌的城市金融机构,其业务布局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并持续进行着自身的改革与优化。宁波银行现有分行400余个,其中永赢基金、永赢租赁、宁银理财、宁银消金四大附属公司。
宁波银行大力发展互联网贷款业务,但是从客户获取到风控几乎完全是自主经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像北京银行和江苏银行这样的大型城商行,为了拓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与蚂蚁集团、京东金融以及其他放贷机构进行了合作。
但宁波银行显然并不满足于此,消费金融行业在近几年异常火爆,但银保监曾经出台过政策即表明地方银行“不得跨注册地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
受跨区域经营限制,宁波银行自然不甘心在消费信贷业务上寸步难行,宁波银行想到了一箭双雕之计:收购华融消费金融。
宁波银行在2021年12月22日以10.91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华融消金70%的中国华融股份。并于2022年5月完成了股份转让及工商变更,宁波银行正式成为华融消金的控股股东。
宁波银行的消金牌照,可谓是得之不易。宁波银行控股宁银消费金融后,将不会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将其拓展到消费信贷的领域,同时还可以与银行的零售业务互补,在更低的负债和监管要求下,将消费信贷业务进一步拓展。
但华融消金在过去遗留“烂摊子”,宁波银行接手后,重塑商业形象难度不小。可以说,华融消金在公布了其经营业绩的个人消费金融机构中,一直处于最后一位。甚至由于华融消金多年亏损、盈利低迷,其第二大股东合肥百货、深圳华强集团、安徽新安资产等三大股东也明确表示不愿增资。
不过,凡是过往,皆成序章。宁波银行的棋局已经尘埃落定,是一步走错,还是“神之一手”翻盘,又或者是重新开始,都要看时间了。
屡屡被罚,合规经营亟待提升
宁波银行除了内部矛盾外,还有外部矛盾。随着监管层越来越重视贷款业务,尤其是零售贷款和消费金融领域,宁波银行也不时成为通报中的“常客”。
2022年年初至今宁波银行已经被银监会被罚8次,累计被罚超千万元。
最近一次被罚是7月22日,宁波银行涉及贷款“三查”不到位,信贷资金被挪用于购房、个人信贷资金被挪用于购买理财、个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第三方证券存管账户等违法违规行为,又被银保监会金华监管分局罚款145万元。
至于分行方面,多家分行也领到了4次罚单,累计金额283万元。且宁波银行与其分行被处罚的事由存在部分重合之处,这要求宁波银行先要加强自身内控,同时,要加强对分行的管控,避免重蹈覆辙。
从以上的处罚中可以看到,宁波银行虽然表现出色,但其内部的治理却有一些问题,这可能就是宁波银行迅速扩张的资本市场所面临的问题。
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营收净利都处于高速增长期的宁波银行,现在受疫情影响,市场不确定性增强的经济大环境下,面临着诸多危机和挑战。想要守住目前的优势地位,宁波银行显然应及时吸取教训,避免违规再度发生。
结语
银行一手吸储,一手放贷,业务看似简单,但在商业模式上却是典型的利润前置、风险后置的行业。这意味着,银行经营的风险往往需要几年后才会暴露。这样一来,倒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投资市场对上市银行总是报以审视的目光。
身为曾经的银行股估值天花板,宁波银行业绩增长的同时,股市反馈却并不稳定。或许,对于宁波银行而言,最重要的目标不是超越招商银行,而是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