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6.8级地震中受灾较重的石棉县王岗坪乡,记者遇到一位姓屈的大姐。

屈大姐是记者中秋节当日在王岗坪乡挖角村遇到的,当时她正蹲在家门口剥玉米。她说这是在泸定地震前收回来的玉米,一直没来得及收拾,趁着中秋有太阳,他们把玉米掰了晒一晒,防止受潮发霉。


【资料图】

这是9月6日拍摄的位于石棉县王岗坪乡挖角村村委会的安置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胥冰洁 摄

13日一大早,屈大姐又背着背篓赶到山脚下,去地里收玉米。“尽管因为高温干旱,减了产,还有部分玉米地被山体掩埋,但我们必须把粮食收回。”屈大姐说,她还要帮邻居收玉米,一起克服困难,不能给大家添乱。

泸定地震发生当天,屈大姐和丈夫、儿子儿媳等11位家人开着小轿车和面包车,从约25公里外的王岗坪乡来到草科乡,计划上山采菌菇、打核桃。

他们刚把车子停在草科乡街道上的开阔地,准备去熟人家借农具。“突然大地猛地震动起来了。”屈大姐说,她一把将站在面前的孙儿护在怀里,朝着安全地狂奔,“电杆、树子、山坡坡,到处都开始垮。”

屈大姐一家人一边狂奔,一边寻找开阔平坦地,同时闪避倒塌的建筑物,以及山坡上滚下来的落石,而不断的余震导致建筑物、山体持续垮塌,他们只能不停转移“阵地”,即便崴了脚也不敢停留。这期间,他们也无法正常和外界联络。

“死里逃生都不为过。”屈大姐说,天黑后就把车开到相对安全的地方,这边垮下来了就往那边开,一晚上来来回回,一直开一直躲,直到天亮。

在余震、塌方、泥石流的严峻条件下,屈大姐带着家人们顶着高压的精神状态,挨到了第二天中午。屈大姐说,她和家人再次来到草科乡政府附近时,发现竟已建立起安置点,她叫老公、儿子去参与救援后,自己则留在安置点帮忙做饭。

9月8日,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附近,救援人员沿着临时开辟的上山小路运送救灾帐篷等物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屈大姐家里还有90多岁的老母亲。7号一早,她和家人徒步出发,男人背着孩子,女人带着轻便物资,手机只留一台开机,其余都关机省电,历时7个小时,终于从草科乡回到了王岗坪乡挖角村的家里。路上,他们看到运送物资的救援直升机。“所有邻居都以为我们遇难了,但我们硬是走出来了。”屈大姐说,家里的房屋和财产损失不大。

但她随即伤感起来。她得知,有两位亲戚在这场灾难中不幸遇难。

“只要人在,就有希望。”屈大姐说。她一生坎坷不断,却从不服输。21年前,屈大姐的前夫因意外去世,留下她和2个年幼的儿子,还有5万多的外债。债主上门来,把家里的年猪全部拉走,把田里的树也挖走。

那个时候,屈大姐一贫如洗。为了养活孩子和还债,她向亲戚们借钱,一个人租了十几亩土地,养了七八十只鸡,十几头猪,还喂过兔子。

孩子们上学的费用也是借来、抵来的。天未亮,屈大姐就上山砍柴,把柴背到学校里抵两个孩子的学费。“一背柴,160多斤,能抵10元钱。”屈大姐说。

可是,山上的老鹰抓死了鸡,兔子因病死亡,借的钱没法还上。后来,屈大姐去一个伐木工家帮忙做饭,那家人看她勤快,又让她帮施工队做饭。于是她顺势做起生意,借了一千多元的工资,买来烟和瓜子,卖给施工队和游客,慢慢地把孩子的学费凑了,债还了,并组建了新的家庭。

当记者问屈大姐的爱人,如何看她时,他说了三个字:“不服输”。但屈大姐很快回应说,面对大自然,必须保持敬畏。(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隐去名字)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半月谈记者:周相吉 康锦谦

关键词: 救援直升机 一贫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