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作为产销平衡区,云南省通过大兴农田水利、科技增粮等粮食增产抓手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省粮食总产量在去年首次跃上1900万吨大关,较2012年增长14.4%,粮食产量增幅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

藏粮于地


(相关资料图)

在会泽县迤车镇箐口村、五谷村的水田里,一片片绿油油的秧苗长势正旺,这是土地整治(提质改造)项目实施后首次种植水稻,为扩大粮食生产面积、粮食增产提供助力。

“项目的实施不仅增加耕地面积,保障全县重大项目、招商引资项目用地耕地占补平衡,而且大大改善田间道路、灌溉设施等耕作条件。”当地干部介绍,两个村新增水田1200余亩,主要用于种植水稻、蚕豆等作物,预计复种指数达180%,新增粮食产能72.85吨。

普洱市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科科长罗同刚介绍,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等工程建设,新增耕地462.5亩,可供养771人;土地垦殖率由此前的21.91%提升至52.34%,旱涝灾率降低92.26%。

芒市火车站是中缅国际大通道的重要节点。云南省自然资源厅耕保处处长辛玲介绍,对车站规划项目选址和用地规模方案审查时,发现方案占用耕地面积过大,要求地方进行调整。在核减了部分土地后,减少占用耕地52.94公顷。

此外,云南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全省完成1165.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让粮食亩均增产逾50公斤。

收割机在麦田作业 郝源 摄

藏粮于技

云南省立体性气候明显,单一粮食品种的“广适性”不足,要增加粮食产量就得从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发力,以满足不同地形气候条件下的粮食生产。

近年来,云南省将杂交稻旱种作为拓宽粮食生产路径的重要方式,成立杂交稻旱种推广专家指导组,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的优势,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开展杂交稻旱种技术培训,确保关键技术入户到田。今年全省将推广50万亩杂交稻旱种,预计可实现产量15万吨以上。

不仅如此,云南省的科技人员充分利用野生稻资源优势,持续开展科技攻关,培育出像“韭菜”一样的多年生稻。“多年生稻突破传统耕作方式,是水稻育种的创新。”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联合相关单位艰苦探索,发明了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创制建立了多年生稻理论体系。

目前,该团队培育出的多年生稻品种,累计试验示范应用12万亩,年亩产约1000公斤。

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介绍,去年云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粮食单产从2012年的266.9公斤/亩,提高到2021年的307.0公斤/亩。

施惠于民

去年底以来,农资价格普遍上涨,云南将稳定农资价格摆在了关系粮食安全的重要位置。

云南农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林春介绍,今年4月起,他们共向市场投放了5万余吨尿素、复合肥,平均每吨低于市场价超过300元,一定程度缓解了农资价格上涨对种植户造成的影响。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介绍,今年云南及时发放惠农补贴资金,缓解农资涨价的不利影响。其中,耕地地力补贴41亿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超过12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超过4.4亿元。

为提升种粮群众的亩产效益,云南省因地制宜推广“稻+”的模式,通过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等模式增加群众收入,通过发展“稻+”模式的水田亩均增收约千元。

来源:《半月谈》2022年第15期

半月谈记者:杨静|编辑:孙好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农资价格 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