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 文/邱 林

人们注意到,从2012年起,日本纸媒《日本经济新闻》似乎有这样一个习惯,每年都要发布一条日本人在中国减少的新闻。今年也不例外。上周,该报发布的新闻标题为《在中国日本人20年来最少,多重因素叠加》,认为在中国生活的日本人正在减少,与新冠疫情、日企转移、核污水排海等几个因素有关。


(资料图片)

《日本经济新闻》援引日本外务省的《海外日籍人数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2022年在中国生活的日本人比2021年减少5%,降至10万2066人。假设2023年的同比降幅超过2%,在中国的日本人将自2005年突破10万人以后,约20年来首次跌破10万人。该报承认,这些数据不一定准确,可能是因为“统计误差”造成的,特别是这项统计以在留申报为基础实施汇总得来的。

然而,《日本经济新闻》却回避了一个事实,尽管日本人在中国的人数逐步减少,但中国仍是除美国外有最多日本人生活的国家。同时,从日本企业的海外网点数来看,中国也高居首位。日企在海外拥有7万多个网点,而其中有3.3万个在中国,数量接近总数的一半.而排在第二的美国也只有不到0.8万个网点,与中国存在较大差距。

明眼人都知道,日本在华人数的不断下降,其实质是跟在中国的日企竞争力下降,或者部分日本人在中国混不下去有直接关系。这一点,连日本人自己也无法反对。例如,已有一些日企撤出中国,但它们大多规模较小,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或低附加值行业,在中国经济产业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客观条件下,失去了竞争力甚至经营困难。

事实上,一些低端劳动密集型的日本企业,流向人力成本低的国家,如印度、越南和孟加拉国,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并不意味着更多日本资金大量流出,所谓大量日企、大量日本人离开中国,只不过某些媒体的炒作而已。

今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刮起的新能源风潮席卷全球,反观日本,之前想用来跟中国打擂台的氢能源项目,在今年正式关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独自包揽新能源市场。新能源风潮的兴起,也进一步挤压了日本燃油汽车在中国的市场,广汽、丰田、三菱等燃油汽车的销售都陷入困境。

这些,都是市场因素决定的现实。但凡有能力的日企,尤其汽车类、科创类或健康卫生领域的一些企业,不仅拼命想挤进中国市场,还在努力扩大在华经营。甚至有一些日本人认为,在中美关系紧张中,日本企业也从中看到了机遇,部分高技术领域美企或将被迫退出中国市场,留下空白,日企正好填补。

许多日企,除了把中国作为出口生产加工基地以外,更多的是瞄准了14亿人口的中国市场。当世界走出疫情危机后,中国将是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因为随着中国劳动成本提高,家庭的购买力在不断提高,中国市场慢慢将逐步代替廉价劳动力成本,成为吸引外资最重要的参数。

日本瑞穗银行的专业人士曾指出,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程度已处于世界前列,商业发展也日趋迅猛,这使得中国市场对日本人士的个人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给日本人设置了一道“门槛”,即日本人若想要更深地扎根于中国,就必须拥有适应中国高质量发展变化的能力。

动动嘴皮子说一下“日本人撤出中国”是相当容易的。但无论疫情结束后全球产业链怎样重组,都不可能斩断“链条”。中国对许多日企来说,一直是成长第一或者第二的市场,无论是在研究、设计和其他领域,中国带来的收益也驱动了日本经济的增长。因此,日本人离开中国,不是想离开就离开那么简单。

当然,有个别日本人由于目光短浅,面对中国这么好的劳动力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制造业完整的产业链,仍然想着要离开中国,我们的态度是:不留不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