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被视为文学领域的顶尖奖项,此奖项以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为标准而设立,旨在奖励“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者”。

在今年有用技术推动疫苗产业革命性创新、使物理学研究进入“阿秒时代”、通过量子点创造彩色光、借文学为不可言说的事发声、探究女性劳动力市场……做出种种成就的诺奖得主,在这之前更是有着无数的先驱们。


(资料图片)

现今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经济学奖,包括和平奖在内的2023年诺贝尔奖全部揭晓。获奖者们的成果、思想、认知和精神,将引领人们从“无人知晓”的角度和“无人能及”的深度来认识这个世界。

今天《思维品书》整理了五本关于诺贝尔文学奖项相关的书籍,希望和读者们一起去体认世界级的科学与人文的锋芒交织,唤醒对当下的新思考。

《科学的胜利》

作者:[希]  艾伯乐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决定命运的,不是机遇,而是选择。

全球知名生物制药公司辉瑞董事长兼CEO艾伯乐,这样描述辉瑞创造奇迹的旅程:

这是我生命中蕞具挑战也蕞有价值的一段时光,对我的个人生活以及领/导者生涯而言都是如此。我们的成功并不是靠运气,而是因为我们做好了准备。我们的成功故事由三大因素共同促成:科学的力量、生机勃勃的企业对社会的意义以及人类智慧的巨大潜能。

如今,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每个群体都面临着五花八门的难题。在此分享我们的奇迹之旅,也就是我们面临的挑战、积累的经验以及所秉持的核心价值观,希望能够给你激励和启迪,助你创造属于你自己的奇迹。

2019年12月31日,一种引发了类似肺炎症状的神秘病毒开始在少数人身上出现。不久后,这种新型病毒被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 CoV-2)。2020年12月8日,年近91岁的玛格丽特·基南(Margaret Keenan)在英国考文垂大学医院(Coventry University Hospital)接种了由辉瑞和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BioNTech)联合研制的信使核糖核酸(简称mRNA)新冠疫苗。她是该疫苗的全球首位接种者。该疫苗能够预防这种近百年来致病性极强的病毒。当身穿喜庆圣诞针织衫的她坐着轮椅被推着经过走廊时,护士和工作人员集体起身为她鼓掌欢呼。与此同时,英国各地的民众也正在举国欢庆,仿佛他们庆祝的是一场战争的结束,而不是一款新疫苗的面世。

主动创造,奇迹之旅开始的地方。

这辉煌的产生,离不开2020年的那场奇迹之旅,那长达9个月令人焦灼的日日夜夜。但是,这段故事要从至少两年半以前说起。2018年1月1日,我被任命为辉瑞首席运营官,这个职位给了我一年的时间,为终升任负责人做准备。我的关注点是增长,将“增长绝非机缘巧合,而需主动创造”奉为座右铭。在制药行业,推动增长的方法,就是对患者的生活做出积极的改变。

为此,我们必须将辉瑞转型为一家以患者为本的公司,一家坚持科学与创新的公司。我是乐观主义者,这或许是受我母亲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期间,我的母亲在即将被纳粹行刑队执行枪决之前,表现得非常勇敢和镇定,几分钟后她非常幸运地死里逃生。这让我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对即将由我领军的辉瑞持乐观态度。对此,我有充分的理由。在我之前担任辉瑞首席执行官的伊恩·里德(Ian Read)信念坚定,令我获益良多,在我上任前的9年中,他将辉瑞这台“研发引擎”从一家生产力平平的公司转型为行业翘楚。这为我注入了信心,让我能够“心怀远大”地思考辉瑞的转型举措,并雷厉风行地执行我的计划。

《月光的合金》

作者:[美]  格丽克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作品。诺奖授奖词:她精准的诗意语言所营造的朴素之美,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沉默的经典”诗歌译丛一辑,装帧升级,诗歌爱好者收藏佳品。

露易丝·格丽克是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众多文学大奖得主,享誉诗坛已久,作品首度引进。  本书包含的四本诗集均为格丽克成熟期的作品,不乏大奖之作。

《月光的合金》收录了格丽克的四本诗集,《野鸢尾》(普利策诗歌奖)、《草场》、《新生》(《纽约客》诗歌图书奖)、《七个时期》(普利策诗歌奖短名单),均为成熟期的重要作品。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像锥子扎人。扎在心上。她的诗作大多是关于死、生、爱、性,而死亡居于核心。经常像是宣言或论断,不容置疑。在本诗集中,她即宣告:“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棉口蛇之国》)

从本诗集开始,死亡反复出现,到 1990 年第五本诗集《阿勒山》,则几乎是一本死亡之书。第六本诗集《野鸢尾》转向抽象和存在意义上的有死性问题。此后的诗集,死亡相对减少,但仍然不绝如缕。与死亡相伴的,是对死亡的恐惧。当人们战胜死亡、远离了死亡的现实威胁,就真能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获得安全和幸福吗?格丽克的诗歌给了否定的回答。在《对死亡的恐惧》(诗集《新生》)一诗里,诗人写幼年时的一个噩梦,“当那个梦结束 / 恐惧依旧。”在《爱之诗》里,妈妈虽然一次次结婚,但一直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带在身边,给儿子“织出各种色调的红围巾”,希望儿子有一个温暖、幸福的童年。但结果呢?诗中不露面的“我”对那个已经长大的儿子说:“并不奇怪你是现在这个样子,/ 害怕血,你的女人们 / 像一面又一面砖墙。”或许只有深谙心理分析的诗人才会写出这样的诗作。

《黑暗中的格莱特》是又一个例子。在这**似格莱特独白的诗作中,格丽克对格林童话《汉赛尔与格莱特》皆大欢喜的结局深表怀疑:虽然他们过上了渴望的生活,但所有的威胁仍不绝如缕,可怜的格莱特始终无法摆脱被抛弃的感觉和精神上的恐惧——心理创伤。甚至她的哥哥也无法理解她、安慰她。而这则童话中一次次对饥饿的指涉,也让我们想到格丽克青春时期为之深受折磨的厌食症。

终于,在《花园》这个组诗里,她给出了“对出生的恐惧”、“对爱的恐惧”、“对埋葬的恐惧”,俨然是一而三、三而一。由此而言,逃避出生、逃避爱情也就变得自然而然了。如《圣母怜子像》一诗中,格丽克对这一传统题材进行了改写,猜测基督:“他想待在 / 她的身体里,远离 / 这个世界 / 和它的哭声,它的 / 喧嚣。”又如《写给妈妈》:“当我们一起 / 在一个身体里,还好些。”

《悠悠岁月》

作者:[法] 安妮·埃尔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安妮·埃尔诺是为数不多的在小说中言及写作目的和思路的作家。在《悠悠岁月》中明明白白地写到,她“想用一种叙事的连贯性,即从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生直到今天的生活的连贯性,把她的这些各种各样分开的、不协调的画面集中起来。这就是一种独特的、但也是融合在一代人的活动之中的生活”,像是在帮助读者进一步理顺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即便如此,《悠悠岁月》也并不像作者一言以蔽之的那样容易理解,在文学史和文学阅读史的传统结构中,这都是一部特别的小说,历史、回忆、偶然、必然、个体、集体在文本之间杂糅交错,既呈现出法国文学向前推进的未来样态,又彰显出埃尔诺思考文学和社会问题的别样性。

小说以14张从1941年到2006年各个历史时期关于主人公的照片起兴,强调拍摄时间的意义,以此衍生出看似并不寻常时间之后小说作者对个体、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度思考。比如,摄于1959年的鲁昂圣女贞德中学的毕业照关联的是19岁少女对现实的关注,包括发生在阿尔及利亚的战争、英格玛·伯格曼和意大利的电影、冷战、流行小说,以及对世纪末生活的想象。当然,其间也关涉那个若有若无的主人公关于自身成长并老去的人生历程,从黎明到黄昏,从豆蔻年华到花甲之年,不知道是岁月见证了她,还是她见证了岁月。之所以说“若有若无”,是因为小说并不存在一个准确的人称,时而是“她”,时而是“我们”,时而是作为第三人称的作者,时而是作为第一人称的作者,因此,《悠悠岁月》被吴岳添先生称为“无人称自传”小说。

在《悠悠岁月》中,安妮·埃尔诺讲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1940年,她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小城,自幼过着贫寒的生活。她所居住的地方,到处都是低矮的茅屋,家家户户的家具都发黑、散架。因为生存环境恶劣,那里每年都不断有孩子死于难以治愈的传染病。她的父亲曾是一家农场的雇工,后来又去工厂当了工人。母亲同样出身低微,早早辍学、嫁人,开着一家简陋的杂货店。经济上的拮据,身体上的劳累,将父母心中的温情消耗殆尽。

在安妮的记忆里,父亲有酗酒的恶习,言谈举止也很粗鲁。母亲则把对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她身上,总是严厉地督促她好好读书。可中学时期,她离家去寄宿学校就读,被眼花缭乱的诱惑夺去了专注力,将母亲的教导抛之脑后。她时常羡慕那些家境富有的同学,渴望像她们一样穿着时髦,得到男孩的关注和爱慕。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安妮终于彻底醒悟。她明白了好好读书的重要性,后悔把时间浪费在玩乐上。

如果她继续堕落下去,只会重复父辈的贫穷;只有先努力保住学业,才能争取自由自主的人生。为此,她鼓起勇气偷偷堕了胎,并重新换回朴素的装束,再次心无旁骛地埋头于书海中。

最终,她通过刻苦学习,顺利考上大学,毕业后当上了教师。

满腹的学识和体面的工作,让她得以在大城市立足,彻底摆脱了贫民窟的噩梦。

年少时,读书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却能影响我们整个人生的走向。

在该读书的年纪耐不住寂寞,随心所欲地挥霍时光,迟早会在现实的泥潭里打滚,于无尽的苦海中挣扎。

《赞美沉默》

作者:[英]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一边是再也回不去的家乡,一边是努力融入的都市生活,进退两难间成了格格不入的异乡人,一切希望终成了“失望的爱”。

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去另一座城市,另一个国家生活或者旅游,总会有小心翼翼之感,生怕不懂当地的规矩或习俗,而遭人鄙视或者笑话。就像《赞美沉默》的主人公,他这20多年一直在融入英国的生活,想要讨得所有人的欢心,却活得身心疲惫,每时每刻都不得松懈。但他还是必须坚持下去,因为英国是他向往的更好的地方,比起自己的家乡那个落后的小岛,虽然可以过得安心自在,但家乡终究无法挥洒自己的才能,是片太过有限的天地。生活终究是在别处。

很多作家终其一生都是在书写自己,包括他的私人历史和个人命运、他的“附近”和“远方”,古尔纳也是其中的一员。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形容古尔纳“毫不妥协并充满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揭示了他的殖民地成长经历和移民身份对他的文学创作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既为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资源,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学灵感。

在他乡和故乡之间徘徊,在殖民与后殖民之间挣扎,就成了《赞美沉默》的核心主题。小说中的“我”虽然在英国娶妻生子,却始终没有落地生根的“安全感”和稳定感。他的心脏出了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婚姻、生活和工作逐渐显现出了一系列难以把控的危机。母亲的一封来信提供了一个放空的机会,他决定回到桑巴给尔,看望家人的同时,也希望寻找出父亲遗弃他们母子的原因。但这一切并没有为所有的危机提供切题的答案,他的生活还是沿着既定的轨道走向了无可挽回的分崩离析。

面临婚姻家庭、身份认同、家族隐秘等问题,主人公企图用沉默作为盔甲,保护自己那脆弱的、易碎的生活和尊严。在无效的尝试之后,他也试图打破这份沉默,去面对多年不见的家人,去挖掘念念不放的真相。

但这一切终究是徒劳的努力,他还是回归了沉默。或许,沉默才是他最好的保护色。面对伴侣,他选择编织一个华丽的谎言;面对家人,他选择闭口不言他在英国的家庭。不言不语是沉默,编造故事也是另一种沉默。他最终还是穿上了沉默的盔甲,去拼贴破碎的生活,去抵御所有的风暴。鲁迅先生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赞美沉默!

《骂观众》

作者:[奥地利]  彼得·汉德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