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国内外双重压力下,各行各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可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但其中,仍有一些优质的企业成功扛住了压力,展现出逆势增长的发展态势。

留意到近日,沛嘉医疗发布了2022年业绩报告,收入大幅增长,亏损持续收窄,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财报显示,沛嘉医疗2022年实现收入2.51亿元,同比大增83.7%;净亏损为4.08亿元,同比收窄29.0%,成功兑现了去年初公司的业绩指引。作为在心脏瓣膜与神经介入领域均已成功推出多款极具竞争力创新医疗器械的企业,沛嘉医疗稳居介入医疗器械行业第一梯队。


(相关资料图)

实际上将时间拉长来看,自2020年上市以来,沛嘉医疗的营收在近三年的时间中持续呈现出快速的成长态势,由2020年的3870万元增至2022年的2.5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54.57%。

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沛嘉医疗成本控制也取得显著成效,盈利能力不断释放。2022年,公司的经调整毛利润(返还合并对价分摊)为1.87亿元,同比增长86.4%,经调整毛利率持续提升至74.6%。

数据来源:公司资料

整体上,过去一年疫情影响、地缘政治冲突、全球通胀等事件发酵接踵而至,企业想要稳健发展甚至进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面对充满着不确定的市场时,沛嘉医疗是如何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并充分应对持续不断的挑战,展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抗风险能力。我们或能从这份成绩单中得到一些启示。

创新驱动差异化产品管线,“心脏瓣膜+神经介入”加速开花结果

创新是医疗器械企业持久生命力的来源。

一直以来,沛嘉医疗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积极推动产品的升级迭代,2022年研发投入高达3.73亿元。尽管去年在受疫情管控的影响下,不少公司在产品临床推进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但沛嘉医疗的各项创新介入医疗器械的临床进展均在稳步推进。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

例如,在经导管瓣膜治疗业务方面,关注到目前国内市场上还没有一款经股入路的针对主动脉瓣反流(AR)的相关商业化器械,潜在市场空间广阔。沛嘉医疗与JenaValve合作获得TrilogyTM经股主动脉瓣系统在大中华区的独占许可,成为目前国内拥有最全面的涵盖主要主动脉瓣疾病的TAVR产品线的创新医疗器械公司。

相较于国内市场的同类产品,TrilogyTM经股主动脉瓣系统是全球唯一一款拥有CE认证的经股主动脉瓣反流和狭窄双适应证产品。其能够通过专有定位装置实现原生瓣叶对齐、锚定和封堵,可极大程度提高手术成功率,在欧洲已应用于近30mm瓣环径患者,商业化效果验证已得到验证。

据悉,目前TrilogyTM的技术转移已经基本完成,沛嘉医疗即将开展香港的商业化植入和中国内地的注册临床。可以判断,若TrilogyTM日后成功在大中华地区实现商业化,将有望为沛嘉医疗提供新的业绩增长点。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

另外,年内沛嘉医疗也已成功启动HighLife® TSMVR二尖瓣置换系统和GeminiOne® TEER系统注册临床试验,均已完成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的首例患者入组。同时,公司也在丹麦完成了首例MonarQTMTTVR系统人体植入。

在神经介入业务方面,沛嘉医疗推动了四款缺血性领域的产品落地兑现,Syphonet®取栓支架、Tethys AS®血栓抽吸导管、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及Fluxcap®球囊导引导管的上市,这意味着沛嘉医疗在缺血性领域的产品组合布局已初步形成。

其中,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是国内首款既可以进行球囊扩张、又能用于支架输送的全新器械。“球囊+微导管”的一体化创新设计可减少传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D)手术中所需的器械交换步骤,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另一产品Syphonet®取栓支架能够在手术过程中,根据医生的判断,自由切换单纯取栓、BASIS(远端取栓支架保护下的球囊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支架释放(Wingspan等特定类型支架)多种术式,大大简化了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Syphonet®取栓支架能够全规格应用于BASIS技术,不仅相较其他品牌单规格有更多选择,满足不同部位的病变,还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相关的大血管闭塞(ICAS-LVO)型卒中患者提供了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和BASIS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均受到术者的广泛好评。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

持续不断的创新研发并升级迭代出极具竞争力的医疗器械,构筑了沛嘉医疗在行业中的先发优势和独特竞争力,奠定了公司长期成长的基础。

商业拓展再提速,筑牢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如果说丰富多元的创新产品管线是沛嘉医疗持续成长的根基和命脉,那么商业化兑现能力则是沛嘉医疗高质量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

去年,沛嘉医疗的经导管瓣膜治疗领域和神经介入领域两大业务板块齐头并进,保持着快速的商业化推进速度,成长潜能加速释放。

在经导管瓣膜治疗业务方面,沛嘉医疗目前已实现5款产品的商业化销售,产品的入院进度和植入量远超市场预期,2022年实现收入1.07亿元,同比大增155.9%,年内总植入量约为2021年总植入量的四倍。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产品共进入290家医院,新增入院数量达到195家。

具体来看,2022年,TaurusOne®及TaurusElite®的产品销售和植入进展持续加速,屡创月度植入量新高。其中,TaurusElite®作为第二代可回收TAVR产品,是行业内最快获批的国产可回收TAVR产品。其不仅更好的解决了瓣膜定位难的问题,还有效的提高了TAVR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远期受益。

笔者认为,第一代的TaurusOne®及第二代的TaurusElite®持续放量的商业化销售,为后续沛嘉医疗第三代“非醛交联”干瓣TAVR产品TaurusNXT®、介入非植入TaurusWave®冲击波瓣膜治疗系统,以及TaurusApex®高分子瓣叶TAVR系统的商业化上市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品牌知名度。

业绩发布会上,随着2023年一季度市场手术量的恢复,沛嘉医疗管理层给出了2023年取得商业化经股TAVR产品22%-25%份额的指引,相信并期待公司将持续达成该目标。

在神经介入业务方面,沛嘉医疗产品商业化落地速度持续加快,取得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51.7%。其中,出血性产品收入为5652万元,占总神经介入业务收入比39.4%;缺血性产品收入为3954万元,占总神经介入业务收入比27.6%;血管通路产品收入为4717万元,占总神经介入业务收入比32.9%。

从已商业化的产品中可以看出,沛嘉医疗致力于打造出一系列的配套产品组合,为患者提供全套的、更优且便捷的治疗方案。

例如,新获批的Syphonet®取栓支架、Tethys AS®血栓抽吸导管、Fluxcap®球囊导引导管,加上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和Presgo®微导管等现有产品,可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

还有像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独创的“零交换”技术大大提升了ICAD治疗的护理标准,连同SacSpeed®球囊扩张导管,为ICAD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

整体而言,经导管瓣膜治疗业务中不断增长的产品入院进度和植入量,积累了丰富且深厚的渠道资源。神经介入业务中加速落地的缺血性产品、具有先发优势的出血产品线、叠加配套的血管通路产品,进一步完善了沛嘉医疗在神经介入领域中的全产品布局,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沛嘉医疗也在持续扩充生产基地产能,随着产品商业化落地速度加快,公司的兑现能力也将会进一步提升,日后有望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结语

2022年,医疗器械板块整体跟随生物医药板块波动,呈现前高后低、震荡波动的走势,整个创新医疗器械行业都面临着估值体系的调整和投资逻辑的重塑。富途牛牛显示,当前港股医疗器械板块整体处于历史低位区间,安全边际较高。

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可以看到,近年来,国产替代、科技创新成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主线,国家在政策端亦是持续发力,去年8月以来,“将符合条件的创新医用耗材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创新医疗器械暂不纳入集采范围”、“明确创新医疗器械豁免DRG”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密集发布,支持创新医疗器械行业健康发展。

对于后续板块趋势,笔者认为,随着2023年经济进入复苏通道,医疗器械板块有望迎来估值修复行情。同时,国金证券等多家券商机构也均给出了积极的预期,表示可以关注板块的需求修复趋势。

站在投资者视角而言,沛嘉医疗这类真正具备创新力和商业落地的产品的创新医疗器械公司,或更值得市场期待。

一方面,沛嘉医疗持续深耕心脏瓣膜和神经介入领域那些未被满足的市场治疗需求,开发创新更便捷、性能更好的医疗器械产品,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

另一方面,沛嘉医疗不断拓展已商业化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市场份额。并且随着医疗器械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较为明确,沛嘉医疗蓄力全球化发展,如MonarQ™产品于丹麦进行的首例海外植入意味着公司实现了成功迈向海外市场的第一步。

向前看,沛嘉医疗亮眼的业绩表现验证了其有底气和实力应对市场的波动。向后看,随着市场情绪逐渐回归理性,可以静待沛嘉医疗价值潜能的释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