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疫情和房地产的大幅下滑不仅给短期经济带来了创伤,而且有可能还会带来持久性的“伤疤效应”,导致中国中长期的潜在增长水平下降。全球“零利率”时代也一去不复返,这些长期变量可能会带来估值体系的重构。

廖宗魁/文


(相关资料图)

市场总是喜欢夸大短期的影响,而又常常低估长期的冲击。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市场出现了持续的调整,上证综指从3200点上方调整到3030点附近,两市成交量也不断萎缩至6000亿元以下。市场的担心主要来自几个方面:其一,重要会议后迟迟没有看到落地的政策出台,市场担心未来的刺激政策可能低于预期;其二,防疫政策优化之后各地的感染人数迅速上升,经济在感染“过峰”之前恐怕不容易快速恢复;其三,缓解房企流动性危机的“三支箭”已经出台,但房地产销售和投资依然没有出现太明显的改善,市场对地产的修复仍疑虑重重。

市场的这些担忧不无道理,但聚焦的更多都是短期影响。中期来看,2023年经济复苏是大势所趋,疫情大缓和之后必然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恢复,而宏观政策的力度大概率也会大于2022年。

不过,在中期的经济复苏中,过去几年由疫情和房地产所形成的“伤疤”可能仍会持续的影响经济,这种创伤可能是永久性的,甚至可能彻底地改变中国中长期的潜在经济增长水平。这样的背景下,成长变得比过去更加困难,而保障利润的安全性和持续性就显得更加重要,叠加全球资金成本的上升,估值体系可能会出现重构。而对于这些长期的影响和冲击,市场的预估显然是不充分的,这可能才是决定未来资产价格走势更关键的变量。

地产的修复是漫长而痛苦的

房地产的问题在各国的经济史中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房地产的危机常常都会带来金融危机,并引发经济的大幅度衰退,其所带来的创伤往往经历十数年也很难平复。

让大家铭记的一些惨痛案例仍历历在目——1929年美国大萧条、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日本 “失去的三十年”,无不都与房地产危机紧密相连。

我们也正在经历了房地产的大幅下滑,虽然没有很多国家爆发的房地产危机严重,但也是中国二十多年来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房地产调整。2022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23.3%,调整幅度已经超过了200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8%,也是这些年来罕见的出现了负增长;而且房企的资产负债表遭受重创,一些龙头房企处于破产边缘。

如此大幅的房地产下滑,会带来哪些创伤呢?其他国家的房地产危机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首先,房地产危机会对经济产生长期的影响。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的王曲石总结各国经验认为,房地产危机爆发三年至三年半以后,GDP增速才能够明显回升,但也无法回到危机前的水平,危机后稳态的经济增速要比危机前平均低了1个百分点以上。房地产危机对消费的影响相对平缓,但影响的持续时间更长,对投资的影响则更为剧烈。

其次,房地产危机还会对财政和政府债务产生影响。王曲石认为,房地产危机爆发后,政府的财政赤字会急剧扩大,高峰时的平均财政赤字率甚至超过5.5%;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平均会比危机前提升约25个百分点。

由于经济的下滑,财政收入会下降,财政赤字率会被动上升。而且在经济下滑时,各国政府多半会采取刺激性的财政政策来对冲经济,财政赤字率也会主动上升。在中国,由于地方政府存在很大的“土地财政”,房地产的不景气会大幅削减地方政府的隐性收入,地方政府的收支压力可能更大。

第三,房地产危机有很大概率会引发银行危机。王曲石总结认为,房地产危机爆发后,信贷会出现较为长期的低迷,而且40%的房地产危机爆发后会出现系统性的银行危机。

由于银行有大量的房地产相关的贷款,房地产危机会引发大量的房企破产和居民房贷的违约,银行会出现大量的坏账。中国此次房地产调整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并没有出现房价的大幅下跌,居民的房贷依然较为健康。不过,由于一些房企出现了流动性危机,也会产生一些坏账的压力,但大概率不会产生系统性的银行危机。

疫情的“伤疤效应”很难治愈

三年的疫情对经济的直接冲击是非常显著的,也很直观,它让经济活动大面积停滞,这种冲击主要集中在2020年上半年和2022年。2020年一季度经济同比大幅下滑6.9%,全年GDP仅增长2.3%;2022年二季度经济同比只增长了0.4%,前三季度GDP仅增长3%。

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和新冠病毒的弱化,未来疫情对经济的直接影响会越来越小,而且经济会出现恢复性的反弹。但容易忽视的是,三年的疫情已经使经济的主体受到了永久性的创伤。伤疤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地修复,但伤疤所产生的永久性创伤却是无法复原的,它将对经济产生长期而持续的影响。

从居民的角度看,疫情使得很多劳动者收入大幅下降,甚至是长时间的失业,人们的收入预期会发生变化。以前大家都会预期收入会持续的提升,所以可以大胆的消费,甚至会负债超前消费。但疫情使得很多人的收入预期变得悲观,收入的不稳定会使居民的消费行为变得保守,一个典型的行为就是增加预防性储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2022年居民存款大幅增长,2022年11月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1.6%,比上一年同期大幅上升了3个百分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通常情况下,居民每获得100元可支配收入,会储蓄20元,用80元来进行消费,其储蓄比例就是20%。疫情的冲击一方面使得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变成了90元,而且面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会额外的增加储蓄的比例,假设储蓄率变成了30%,那么此时该居民会储蓄27元,消费63元。也就是说,居民由于疫情的影响,消费比原来削减了17元,相当于只有原来消费的78%。

疫情对消费的这种影响实际上在过去三年已经在发生。2020年下半年,疫情大幅缓和叠加一定的刺激政策,经济各部门都有所恢复,但消费的恢复却很不充分,2020年11月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这是当时恢复的最高点,但这仍明显低于2019年8%左右的水平。2022年三季度的消费也有所恢复,但恢复的高度只达到了5.4%。如果2019年的消费增速代表了原来的趋势水平的话,那么疫情三年已经使消费偏离了趋势线约14%。

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看,疫情也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劳动力供给有可能出现永久性的下降。疫情的冲击使得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变得困难,老年人因为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更高,很多人会选择提前退休;疫情使得学校及托儿所长时间关停,为照顾孩子很多女性不得不放弃工作;而很多低学历的低收入群体受经济下滑的影响,收入大幅减少且不稳定,长期的失业也使得劳动技能退化,不得不被迫推出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供给的下降会带来两种主要的经济影响。一方面,如果短期内经济需求得到快速的修复,那么就会出现劳动力的需求缺口,“用工荒”会导致工资快速上涨,引发工资增长性的通胀。实际上,欧美这一轮的高通胀之所以如此顽固,主要的原因就是劳动力供给下降导致了工资性通胀,它需要政策把需求压到更低的水平才能达到劳动力的供需平衡。所幸的是,这种通胀的影响可能在中国不太会出现,因为国内并没有采取过激的刺激政策,而且经济需求的恢复也偏慢,不容易产生劳动力的需求缺口。

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的永久性下降会降低整个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我们知道,从长期来看,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资本的投入量、技术的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下降自然就会降低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这种影响可能已经在中国经济中产生作用,这意味着中国的潜在增长水平近几年可能已经明显下移了。

从企业的角度看,三年的疫情使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小微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受到极大的创伤,甚至很多企业可能还没来得及熬到“春天”,就已经被惨淡的业绩和高昂的债务压垮。这些资产负债表受损的企业,它的行为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它们会被动的压缩负债、缩减业务规模,并想挣取更多的现金流来还债,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会导致经济的被动收缩。

在过去几年,为了缓和疫情的影响,我们也采取了一些刺激经济的措施,但效果似乎都不是很理想,里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受损后,即使面对便宜的信贷也不敢盲目的扩表了。2022年11月存量社会融资规模同比仅增长10%,比上一年同期还下降了0.1个百分点。这些年,除了与政府项目相关的贷款外,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长相对乏力。也就是说,企业的这种缩表行为会使宏观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即政策的乘数效应下降。

估值体系可能面临重构

疫情前,各界普遍预计,在“十四五”期间中国的潜在增长水平在5.5%左右,往后会以缓慢的速度逐渐下降。正如上文所分析的,房地产和疫情所带来的“伤疤效应”正在深刻的改变经济的一些变量,中国的潜在增长水平可能正在以比市场预期的更快的速度下降。这会对资本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呢?

潜在经济增长水平的下降意味着,未来要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变得更难了。假如以前能够实现5%-6%的实际GDP增长,考虑到通胀的因素,大概能实现8%-9%的名义经济增长,一些前景相对较好的行业和企业在这种环境下实现15%的增速也不会很困难。

假如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已经下降到4.5%,或者更低的水平,要想在市场上寻找高成长的行业和企业就变得更困难了。资产负债表受损的企业也不再那么过分追求利润的增长,如何保证现金流的充裕和利润的可靠性成为了更为重要的因素。

A股的市场一直以来对成长股是非常青睐的,也不吝啬给与它们高估值,这与过去中国经济持续且稳定的高增长不无关系。但如果未来成长变得越来越困难,企业对“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之后,市场也有可能会改变原有过于青睐成长的估值体系,给予“护城河”更高的估值。因为只有在强大的“护城河”之下,利润的可靠性才有保障,企业的经营才能够经受住类似于疫情这样的风险冲击。

另外一个可能改变估值体系的变量就是资金成本。过去十多年,美国长期实施“零利率”的政策,大大的压低了美元的成本,它作为全球资金成本的锚,也相应的使全球各国的资金成本变得便宜,这会变相的提升市场的估值。

随着欧美不断的加息以应付顽固的高通胀,过去“零利率”的时代恐将一去不复返。即使未来欧美可能会放慢加息脚步,甚至可能为了应付经济下滑而再度降息,但整体的利率中枢水平可能再也回不到以前的超低水平,全球的资金成本都会水涨船高,资产的估值将会被压低。

关键词: 增长水平 资产负债表 估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