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顾名思义,是指生产按照统一计划进行的经济,并且所有具备劳动能力的人,所有的生产者,首先参与计划的制定,然后再参与计划的实施。

参与计划是必须的,为的是预测所有人的需求,并将相应商品和服务的生产纳入到计划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谁被遗忘了,那么这个被忘掉的生产者就得不到他所需要的东西, 他进一步工作的动机就会消失。

世界各地正生产着千万种产品,目前还没有人能够编制达到“每一个螺母”的计划。也没有必要这样做。生产商品的原材料种类要少得多,所以预估一定的原材料储量就足够了,这样生产者就可以自己当场决定如何使用这些原材料。这类“目标”储量被称为限额,而在计划中规定的是总体比例(即控制数字),并不进行琐碎细化。

例如,服装风格各式各样,而且更考验人的是时尚总在变化。上一季大家还都要想的风格在这一季就变得无人问津。计划是充分预估一定数量的布料,以便用它生产一定数量的大衣,至于大衣的样式,则由生产者自己根据季节和时尚趋势来决定。

在苏联,计划看起来像个金字塔:最重要的限额是在国家层面上确定的,然后每个部门在拨出资源范围内形成计划,将限额带到自己所属的企业,企业制定出自己的计划,以此类推直到具体的工作者个人。这样的自相似性结构被称为分形。

如果计划过于细碎,就会耗费大量时间。倘若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些变化,计划就必须重做,期间再出现变化,就要再重做,就会无穷无尽下去....

如果计划过于笼统,有太多东西需要在当场指定,那么在没有掌握全面信息的情况下,地方机关就可能犯错误,为社会生产出不需要的产品。

计划经济的弊端有哪些?

在已经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改革是非常艰难的。尽管中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可以照常维持下去。这一体制的性质决定了它有可能顽强地存在下去。

原因是: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把企业置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企业既不能自主经营,又不能自负盈亏。企业的生产数量、生产品种、价格以及企业的生产要素供给与生产成果的销售都处于政府计划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机构的控制之下,企业如果想自行决定生产和经营,稍稍摆脱一下计划的安排,稍稍违背一下行政主管机构的意愿,就会受到制裁,直到把企业领导人撤职或给予其他处分。行政权力支撑着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转。

因此,一个企业想背离计划经济的轨道,是十分困难的。同样的道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居民个人实际上也处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个人作为劳动者,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就业和担任什么工作,都由劳动人事机构按计划安排好,流动难以如愿,抵制这种安排等于自己断送了继续工作的机会。  个人作为消费者,也要由计划部门安排,具体表现为生活必需品是凭票证供应的、住房是由单位提供的、甚至子女的升学就业也无一不同行政主管机构的安排有关。假定居民个人想离开计划经济所安排的居住地点或工作单位,他在生活上将遇到很大的困难。这样,从居民个人的角度来看,同样可以认为计划经济的运转得到了行政权力的支撑。

第二,计划经济体制是由若干个次一级的体制组成的。例如,计划的企业体制、计划的财税体制、计划的金融体制、计划的价格体制、计划的劳动用工体制与人事体制等等。它们彼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个次一级的体制依存于另一个次一级的体制,而另一个次一级的体制又依存于第三个次一级的体制,盘根错节,难解难分,此存则彼存,此损则彼损。于是,要想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对任何单个的企业或单个的居民个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就算某个企业或某个居民个人在某种情况下能够违背计划经济体制的规定而使自己的经济活动有所发展,那也只能被当作偶然的、非常规的事情,而不可能成为经常性的、别人可以效法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或单个居民都只好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安排采取默认和顺从的态度,企业和个人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同强大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是太微不足道了,无法挣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第三,计划经济体制有一种被认为是正确无误、不容怀疑的计划经济理论体系作为支柱,这种经济理论为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辩护,把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说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唯一选择,把任何背离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行为都说成是修正主义的。这就是说,通过计划经济理论的解释,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使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出现了这种或那种问题,但一来这是历史所注定的选择,无法更改;二来如果要离开计划经济的轨道,那就是滑到了资本主义的邪路上去了,对社会、对企业、对个人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因为这等于背叛。

计划经济体制既有行政权力作为支撑,又有计划经济理论体系为之进行辩护和论证,要想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不仅如此,由于长时期内计划经济理论在意识形态方面占据着统治地位,被确定为正统的经济理论,任何对计划经济提出怀疑,甚至想作出修正的观点都被打成异端。由于人们从学校里、从书籍报纸上、从电影电视中所读到的和看到的都是宣传计划经济的东西,于是人们也就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对各种想摆脱计划经济束缚的行为加以谴责、加以抵制。

某个企业或某个居民个人如果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方面有些举动,就会陷于非常孤立的境地,周围的人鄙视他、嘲笑他、斥责他,使他不得不屈从于舆论的压力、周围的人的压力。尽管这些压力往往是无形的,以致于到后来,连最初怀疑过计划经济体制的人也会进而怀疑自己可能真的错了:立场错了,观点错了,于是本来正确而且很有创新意义的改革尝试,就这样被扼杀了、消失了。

关键词: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中国国情 计划经济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