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董亮

中科欣扬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


【资料图】

在中科院期间参与了多项国家973、863课题,主持或参与撰写发明专利8项;在“大洋一号”西南印度洋科考中,发现深海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与合成生物学结合的巨大应用价值。2015年成立中科欣扬,开拓合成生物学在食品、化妆品、农业、环保及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董亮

合成生物学越来越火,董亮,也越来越忙。

他忙着考察评估潜在合作工厂。从元旦到春节,他几乎一天一个城市,北京、上海、无锡、青岛、赤峰……他忙着拜访大客户,深入各领域头部企业了解需求。此外,还有一些他“不得不见”的投资人。

终于跟董亮对上话,才得知,春节期间他因一场小意外摔伤了手。这场意外,没有打乱董亮的节奏。住了几天院,手上的石膏绷带还没拆,接下来的行程,早已排满。董亮明白,在合成生物学赛道,他不能停,中科欣扬也不能停。

作为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化的“开路者”,中科欣扬成功实现SOD(超氧化物歧化酶)、依克多因和麦角硫因的量产,一举打破国际垄断,在产量、品质和价格上,刷新行业记录。

“在中国市场属于领跑地位,完全不输国际巨头。”说出这句话,董亮的语气自信而不失谦逊。

相信“相信”的力量

多年之后,人们回头才会惊觉,平淡无奇的2015年,深圳一家初创小企业,会如蛮荒大地上落下的一粒种子,成为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化的萌芽。

前两年,欧洲杯赛场上一句“相信相信的力量”广告语,打动无数人。董亮和中科欣扬今日的成长,亦缘于“相信”。

那一年,29岁的董亮,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生身份毕业。

彼时,他有两个极其难得的就业机会。一是继续留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一是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思虑再三,董亮选择了“九死一生”——创业。好在,他有一位坚定的合伙人和支持者:保荐人出身的董欣欣。

从零开始,前途未卜。不过,基于行业经验和市场痛点,董亮坚信他所研究的领域潜藏着一个巨大的机会。

在微生物研究所学习时,董亮所在的研究团队主攻分子酶学和代谢工程等方向的研究,这与合成生物学紧密相关。期间,他还为诺维信、丹尼斯克等国际公司开发菌株并提供技术支持。

中科欣扬菌种保存间

那时,在生物工程学是“第五次工业科技革命”的舆论热潮下,一些资本热钱也开始布局。不过,于大多投资人而言,合成生物学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他们不得不寻求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支援。董亮也陆续参与一些企业的初创项目,并协助他们建设小试车间、中试车间甚至一家小型工厂。

这一过程,也让董亮发现了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化之路上的短板。

“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周期很长,而投资人都希望快速产出,短期内没有达到预期,他们会认为项目不成功,半途而废。在我看来,有些项目其实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只需持之以恒。”董亮回忆道。

这些难得的经验,正是董亮一步步坚定创业想法的底气。但真正让他下定决心投身合成生物学的底层逻辑,是他不断思索、论证并持续夯实的一个想法。

他认为,一项新技术,有没有创业及社会价值,取决于三大要素:新技术能否解决市场痛点?新技术能否提升传统技术的效率?新技术能否打破国际或行业垄断?

董亮确信,三大要素,合成生物学都具备。于是,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化的那颗种子,落地了。

用中国技术打破国际垄断

从董亮的言语中,你能捕捉到善谈、乐观、风趣、谦逊和自信等诸多印象。

不过,董亮对创业之初的自我评价——“很轴”,似乎更符合人们对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刻板印象”。一旦进入研究,董亮便有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专注,这从中科欣扬的第一个研究项目SOD可略窥一斑。

SOD在食品、化妆品和医药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但它的性质很不稳定,且容易失活,成为其产业化的“拦路虎”,董亮和团队决心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来破解难题。然而,产业化之路的艰难,超出他的想象,一度还误入“歧途”。

中科欣扬分子实验室平台

“从一开始,我就认定SOD一定会成功,所以眼中看不到任何其他项目。于是,在SOD项目上不断深挖,甚至还将SOD做成了针对终端消费市场的食品和保健品”董亮说道。

在多次复盘后,董亮和团队意识到,路,走偏了。“这完全脱离了我们的初衷,中科欣扬是一家技术公司,更具科技含量和性价比的技术,才是正道。”

破题的灵感,来源于董亮在海底火山口筛选出的一个菌株。这是他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读书时,参与大洋一号科考的发现。经过不断实验,中科欣扬终于开发出了一种耐高温、耐酸、耐碱的SOD,其酶活性比传统SOD提升了5倍,单位产量突破4克/升。

董亮也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消息,中科欣扬已经在与具有巨大SOD需求量的国际巨头进行洽谈,将原有的SOD技术进行迭代升级。

真正让中科欣扬“扬名”的,是依克多因和麦角硫因。这两种原料,在化妆品界大名鼎鼎,多应用于高端功效型护肤品中。此外,它们在食品、医药等多个领域都有较大应用价值。

依克多因来源于一种在高盐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嗜盐菌,在传统生产过程中,必须要添加大量的氯化钠,产量很低,且对生产设备的腐蚀性很大,导致成本高昂。中科欣扬采用合成生物学的方式生产依克多因,产量是传统产量的10倍,一举打破国际巨头德国默克的垄断。

麦角硫因此前主要由化学合成和生物提取,绝大部分由美国一家公司生产。中科欣扬科研人员仅用3个月完成小试,3个月完成量产,成功实现以合成生物学方式量产麦角硫因。

中科欣扬理化分析前处理室(上海应用研究中心)

董亮指出,依靠传统方式,麦角硫因的产量极低,中科欣扬将产量提升了4倍,实现了价格的大幅下降。要知道,此前麦角硫因的价格超过1000万元/千克。而且经过中科欣扬改造的麦角硫因,纯度达到99%。

“在实验时,我们发现,麦角硫因的添加量与功效成线性关系,产品添加量是0.1%还是1%,效果截然不同。成本大幅降低,产品添加量提升之后,可以生产出功效更好的产品。”他表示。

依克多因和麦角硫因,在中科欣扬的努力下,不再变得高不可攀。这对仍处于高速发展之中的本土化妆品企业而言,无疑是“福音”。

据悉,珀莱雅、贝泰妮、百雀羚、上海家化、至本等化妆品品牌,都已成为中科欣扬深度合作的大客户,这些品牌的多个爆款产品,背后都有中科欣扬的“暗中助力”。

“有所为,有所不为”

8年前的董亮,知道合成生物学大有可为,但也许没想到会这么火。

据SynBioBeta统计,2018-2022年,中国合成生物学一级市场共完成了1039个投融资事件,涉及456个合成生物学相关企业。其中,投资公司20个以上的包括红杉中国、中金资本、高瓴创投等。

中科欣扬,正是其中之一。2022年2月,中科欣扬完成由中金资本旗下中金佳泰叁期基金领投,爱尔医疗、嘉兴沃永战略投资的2亿元B轮融资。而新一轮的融资,正在紧密接洽之中。此外,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也出台了诸多对合成生物学的支持政策。

董亮认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当下的合成生物学,就是十年前的新能源,这是合成生物学的最好时代。”

驾着东风,中科欣扬快速壮大——以深圳总部5000多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基地为中心,在北京、上海成立创新研究基地、应用研究中心,同时在无锡合作建立了年产能达1000吨的工厂。

中科欣扬上海应用研究中心

荣誉,接踵而来。

2022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1年度“50家聪明公司”榜单揭晓,在功能食品、大健康方向,中国仅有6家企业上榜,而中科欣扬正是其中之一;今年初,中科欣扬凭借“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的活性功效原料研发及化妆品应用”项目获得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月15日,PCHi评选芳典奖,中科欣扬麦角硫因获奖……

董亮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他坦言:“相对创业初期,我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压力也更大。合成生物学的初衷,是要尽可能替代化学合成。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梦想,而是大家的梦想。”

他表示,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之路也面临不少难点,这需要大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比如,合成生物学如何与计算机结合,如何跟AI人工智能结合,都需要去不断突破。

因此,技术,是中科欣扬的“第一要务”。目前,中科欣扬有大约150名员工,科研人才占比40%,团队由具备生物学、化学、计算机学、微生物学、食品科学等横跨多领域、多学科的人才构成。这其中,仅全职博士就有20位。

合成生物学的“爆火”,引来大批入局者,也不乏跟风者。

董亮认为,合成生物学就是一门新技术,大家要关心合成生物学的应用领域,不仅是商业领域,更要有社会贡献,比如对“双碳”的贡献。只有如此,才算是一门真正的好技术。

据悉,中科欣扬在合成麦角硫因的工程菌中,重构了以甲醇等有机碳一为原料的利用途径,合成全周期缩短了24小时,葡萄糖消耗量降低了28.5%,而且不使用具有污染的溶剂,实现了低碳制造和碳循环。

“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做,中科欣扬会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下,做好合成生物学,并一直朝着创造更大价值这条路走下去。”董亮说道。

关键词: 麦角硫因 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