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总结一下目前鱼圈的几种除绿水处理方法。

1、换水、遮光。效果较差,会反复。而通过换更细过滤棉的方法是无效的,因为小球藻只有3-8μm直径,用过滤棉过滤小球藻比用漏勺捞芝麻还要不切实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化学除藻剂。伤鱼伤草,容易死虾。

3、生物防治法。利用河蚬、河蚌、淡水贻贝的滤食性过滤水中的小球藻、团藻、衣藻、硅藻等,效果较好。但缺点是密度难控制。绿水治理好了他们也会因此饿死然后污染水质。且贝类通常喜欢碱性硬水,否则很容易缺钙融壳,与喜欢弱酸性软水的鱼很难共存。

4、紫外线灯。目前最为有效,也是最方便的方法(前提是需要正确使用,紫外线是有害光。要正确使用遮光板等方法,不能照到鱼类和水草,不能照到滤材,更不能照到自己)。

但缺点同样存在。首先就是紫外线灯大量杀死小球藻后造成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上升水质污染问题。其次很多观赏鱼爱好者只知道硝化细菌,但不知道水中其实还有很多有益微生物,例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菌、乳酸菌、噬菌体等,它们都对水体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其实市面上售卖的很多所谓的硝化细菌就由这些菌组成),鱼体上的微生物平衡也由它们组成,人无法离开细菌,鱼更是如此。而紫外线灯虽然不会杀死硝化细菌,但却会不分好坏的将浮游藻类、有益菌、有害菌一并杀死。塑造一个干净卫生但实际上已经打破了微生物平衡的水体。个人对于紫外线灯的使用是持反对态度的。我认为适合鱼类生存的水体一定是要保持微生物平衡的。

所以对于除绿水的方法,我尝试了很多办法,但都很难两全其美,我一直想找到一种能够除掉绿水又没有副作用的方法。而且这不仅是我,也是很多养鱼圈的难题。

于是我先是请教了大名鼎鼎的“藻哥”,也就是说了“只要有阳光就饿不死我”这句名言的那位,因为我想全国也很难找到比他更了解小球藻的人。他的方法是用高密度的尼龙网过滤,但个人实践的结果是它不适合鱼缸的绿水。可能是鱼缸的绿水和他定向培育的藻种不同,没那么纯净,浓度也不够高,因此这个方法不适用。

不过通过物理过滤的简单思路确实抛砖引玉的启发了我,我想工业或者医药领域必然有可以精细过滤液体的廉价过滤材料,于是在我的尝试性搜索下发现了另一个东西那就是3号过滤袋。

这种过滤袋由PP或者PE细丝构成可以自选过滤密度,原本是用在食品、化工、医药行业的,微米的很适合用来过滤小球藻。但它的问题同样存在,虽然过滤很有效,但太容易堵了,而且透水性太差,必须手动一点一点的过滤,效率太低也不方便。

这个东西的材质和口罩的熔喷布其实是差不多的,由此又启发了我。同样是熔喷布,用口罩可不可以呢?N95口罩和3号过滤袋的区别是口罩是多层设计,过水后口罩会分层,绿水会缓慢透过表层被隔离在口罩的中间层,这意味着小球藻很可能会被中间层吸附而无法出来。进而一点一点的吸附到口罩的熔喷布中。

那我就试着将口罩放在鱼缸滤棉上,并不指望它透水,而是让水流经过口罩,看看能否让小球藻吸附到深层。果不其然没过几分钟,口罩就变绿了。

这意味着有大量的小球藻被吸附在了上面。所以要点是经水吸附,而不是透水过滤。

等到口罩变深绿了就可以关掉过滤设备,小心取出口罩后用水冲洗,然后再次放入。

通过这样的循环操作,就可以让水逐步变清,而且既不会因为小球藻大量死亡污染水质,也保留了有益菌,成本不高的同时操作也很方便。而且效率极高,几个小时的操作就能明显让水变清澈。另一个好处是,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控制绿水的浓度,因为口罩的表层吸附是会饱和的,只要不清洗就不会一直吸附。因此可以轻易的让水控制到微绿的颜色,因为绿水对鱼是有益的,但如果太浓了不仅观赏性全无,鱼也很难摄食。

这样基本就用一种几乎完美的方法解决了养鱼圈多年的一大头疼难题。

如果你使用的是过滤桶无法将口罩放入其中,等也可以将口罩想办法固定在出水口,降低流量,最好是用雨淋管。让水经过N95口罩也可以有效的吸附大量小球藻,但千万别用反了,水流要冲刷口罩对着脸的一面。医用外科口罩由于层数低,个人没尝试过,想尝试的可以在评论区说一下效果。

同时个人认为,这种方法不止可以过滤小球藻,应该还可以用来解决沉木带来的黄水问题。可以某种程度上取代活性炭的功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