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村庄,向美而行。寻找乡村蝶变的密码,走进陇南徽县石佛村,感受乡村生活里的幸福事。
在陇南徽县石佛村的记忆文化广场上,有这样一面独特的墙,里面嵌有磨盘、算盘和旧电视,展现着乡村生活的变迁历史。今天,中国的乡村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佛村也一样。连绵的群山赋予了乡村坚韧的品格,也见证着村庄的蜕变和这里的人们对乡土的眷恋。
【资料图】
一大早,石佛村党支部书记马龙已经开始在党建广场上安排当天晚上就要举办的歌手大奖赛总决赛准备工作了。
菜老板张三军的加工厂里装满了蔬菜的大车正在准备发车。
但在几年前,他们的生活轨迹还不是这样的。村支书马龙之前跑半挂车,每月工资上万元。7年前,他毅然辞掉半挂车司机的工作,成为了一名村干部。2022年,石佛村开始实施乡村振兴项目,第一步就是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
实施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说起来是好事,干起来却是难事。因为它不仅会打破现有村庄秩序和发展状态,更会触及到每家每户自身的利益。按照计划,整体项目除了要拆除旧房屋、旧圈舍之外,整个村子的闲置场地和整体环境都要进行清理和美化。
这里曾经是石佛村全村共用的打谷场,随着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的推进,打谷场变成了农户堆置杂物的废弃场。改善人居环境工作开始后,打谷场毫无疑问成为了改造重建的第一个项目。然而,当村委会将改造计划公布之后,大部分村民不是很愿意,这其中就包括何炳星。
自己修建的厕所要拆掉,损失谁来承担,何炳星觉得自己吃了亏,而另一头,村支书马龙也很为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场改造的事还没解决,这边村子的美化工程又出了问题。
为了美化村庄面貌,石佛村村两委决定对所有农家院落的外墙进行艺术绘画。但木匠出身的何炳星对绘画样式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村民不同意,工程就不能继续进行。村支书马龙心里很着急,但他知道如果问题不解决,人心不顺畅,就会给村子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一次次摆事实讲道理,一次次面对面沟通,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村民的态度渐渐有了转变。马龙代表村两委承诺会在广场上修建新的公共厕所,并将外墙上的福娃娃改成了花草图,何炳星也同意了拆除厕所的要求。
何炳星家的厕所被拆除了,这让大家看到了村两委整治村容村貌的决心。村民们开始陆陆续续地搬走了自家堆在场上的杂物,主动加入到大场改造的工程当中。众人拾柴火焰高,2023年4月,大场改造升级项目终于完成。
何炳星也在广场边建起了自己的新家,当然,同步升级的还有他家的养猪场。
万事开头难,在国家奖补政策的支持下,何炳星经过三年的辛勤劳作,四五头猪的简陋猪圈变成了七八十头的养猪场,收入也随之翻了一番。日子越来越美,养猪场越干越好,对于以后的生活,何炳星也有了新打算。
环境变好了,人心舒坦了,发展动力自然更足了。石佛村在对村情进行深入研判的基础上,引进龙头企业流转周边闲置土地1000多亩,带动200余户群众务工和发展有机种植。
石佛村年平均降雨量600—815毫米,无霜期210天。绝佳的资源条件加上距离县城仅五公里的地理位置,让他们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打造“徽县城区人民群众的菜篮子”。然而,对于凭经验种菜、仅满足自家食用为主的农户来说,要打造这样一个菜篮子谈何容易。
发展蔬菜产业不但要有规模连片的土地保证蔬菜的产量,还要考虑蔬菜的质量和销路。产业带动成为村两委推动产业振兴的不二选择,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在当地颇有名气的蔬菜销售商张三军身上。在石佛村村两委的邀请下,张三军开始帮助石佛村的村民们建造蔬菜产业园。但村民们对他并不信任。
村民们不愿意流转自家的土地,担心这个外来的企业家并不是诚心搞产业,会荒了他们的地。面对这场信任危机,张三军只好跟着马龙他们一起,开始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
农户文化程度有限,接受知识比较困难,张三军和他的技术人员们就耐心地一遍一遍地教。在销路的保证上,合作社与石佛村签订了订单协议,设置了蔬菜收购保底价。2022年石佛村的蔬菜产业年产值突破200余万元。
出身农村的张三军,当过兵,也做过家具生意,但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家乡发展蔬菜产业。这不仅是出于那份对于乡土的眷恋,更在于他想让这里的人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过得更好。
让村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这也是马龙当初选择回到家乡的初心。今年,结合村子的美化成果和自身的山水资源,石佛村村两委又乘着乡村旅游热的风口成立旅游公司,带领村民们吃起了“旅游饭”。6月20号开业以来,石佛村的旅游营业额已经突破了70多万元。如今的石佛村有山有水有产业,是游客眼中返璞归真的世外桃源,更是村民们安居乐业的幸福之家。而在马龙的计划里,属于石佛村的未来还能更好。
夜幕降临,璀璨的灯光照亮田野星河,徽县全民歌手大赛总决赛在石佛村拉开了帷幕。
石佛村家长里短的生活,是“人间烟火之美”。在石佛村村民的喜与忧、笑与泪背后,是村庄的重建、产业的重构和精神的重塑,更是对“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这个时代课题的有力回答。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