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说隋朝留下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的。有人据此延伸,唐朝的贞观之治就是继承了隋朝的繁荣。


【资料图】

这话对不对呢?

这一下子还真不好下结论。不过,历史上还真有隋朝粮食够吃50年的说法。这个说法最初出现在《贞观政要》中。书载: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这话是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说的,以此来论证治国不在粮多而在治人。很多人据此说,隋朝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的。这话就有失偏颇了。

粮食分粟、米多种,能够贮存的年份不一。《新唐书》有载"粟藏九年,米藏五年"。隋朝和唐朝应该是一致的。所以,依据当时的技术,粮食的保存时间应该在3-5年之间,最长也不会超过9年。因此,谈粮食可以吃50年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谈粮食多却很有道理。至少在隋文帝时期,隋朝粮食是比较充盈的。《通典》载,隋朝"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天下义仓皆充满"。这段记载可以和《贞观政要》相互印证。当时,天下发生大旱,粮食满库,朝廷却不开仓赈给。

然而,才仅仅过了十余年,隋朝的仓库却变成了另一番景象。

《隋书》载,隋朝大业十二年,"百姓疲劳,府藏空竭";《旧唐书》也载"及大业中年,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

当然,这还仅仅是开始。到了贞观初年,蝗灾、水灾等灾荒不断,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征调粮食,却找不到可以调集的粮食。唐太宗李世民不无感慨地说"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

此时距离隋朝末年不过9年,距离隋开皇也不足30年。期间,隋朝的粮食都去哪了呢?综合史料来看,主要有两个流向:

一是隋炀帝的消耗。这种消耗虽然无法与粮食挂钩,但一定程度上可以造成粮食的减少。隋炀帝在位期间,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开发各段运河,大搞巡游,尤其是三次诏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一时之间"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重现人间。

二是地方割据势力的开仓放粮。隋末天下大乱时,朝廷粮仓很多是有余粮的。地方割据势力每每攻陷一座城市,首先做的就是开仓放粮。如李密攻取洛阳后,"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道路相属"(《资治通鉴》)。由于管理不善,开仓放粮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当时散落的粮食"洛水两岸十里之间,望之皆如白沙"。其他割据势力也多行开仓放粮之举。尽管粮食充足,但也挨不住频繁的放仓,到后期各粮仓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存量了。李渊进军长安时,西京府库基本上已经没有东西了,他只好另想办法解决物资。

可见,经过不断的消耗,以及隋末天下动乱,隋朝的财富到了唐朝这边还真没剩下多少。要不怎么说,唐朝初年人口比隋朝锐减80%呢?唐朝建国之初,同样面临着其他王朝恢复发展生产的首要问题,朝廷实行以民为本的政策也是必然选择。只不过,作为新生王朝,唐朝更懂得积累的重要性。唐朝建立后,经过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到贞观时期国家经济基本恢复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