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创原已经成为加速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受访单位供图
【资料图】
陕西省作为科教资源大省,如何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拧成“一股绳”,把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裂变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
近年,我省推出“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政策后,借力秦创原,进一步重塑科创体系、蝶变科创生态,推动全省创新驱动由“势”向“能”加快迈进。
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资源优势“变”发展胜势
“将校内长期闲置的部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用于成果转化现金出资入股,这一改革举措,破解了制约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一个普遍难题。这不仅是对科研人员的权益激励,更有利于与合作投资方形成风险共担的利益捆绑机制,激发创新效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顾清华表示。
从事塔式光聚热发电跟踪控制器研发的西安理工大学赵跃团队,5年前就有了将太阳能发电跟踪系统产业化的想法。但因职务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转化过程涉及的政策程序复杂而止步。
“职务科技成果单列”改革启动后,在一系列作价入股、资产减持、划转、转让和退出等国有资产管理新办法的支持下,赵跃团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引进第三方投资人,迅速成立了两家公司并将10余项专利成果作价入股创办公司。赵跃说,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让职务成果的权属权益边界更加清晰,消除了科研人员和学校管理部门“不敢转”的顾虑。
今年3月,据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统计,一年多来,我省75家参与改革试点的高校院所中,38383项科技成果已单列管理,3449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其中232个项目已经成立公司;184名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53个项目利用横向结余经费1795万元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形成了“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激励型成果转化投资组合。
科技经纪人
把科研成果从“书架”摆上“货架”
当投资进入,项目具备产业化的规模,成为一个科转项目,这个接力棒就交到了科技经纪人手里。
“科技经纪人”队伍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围绕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打造的“三支队伍”之一,是推动技术与市场有效连接的纽带。科技经纪人主要服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既要了解技术和市场,还要掌握企业发展需求。
此前,秦创原科技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启动后,科技经纪人吴军军就和团队一起,围绕着延链、补链、强链的要求,顺着产业链走访技术带头人,试图将他们的核心科技成果留下来转化。其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黄廷林的水处理设备研发与制造项目,就是吴军军从江苏盐城“抢”回来的。
“他们需要一个层高14米的场地,这是一般场地高度的两倍,在市区找不到现成的地方,只能在鄠邑区搭了一个钢结构的临时厂房使用。”吴军军说,除了厂房,还要满足距离水源三公里以内等条件。了解到这个需求后,他先是帮助科研人员寻找西咸新区合适位置,多次与对方协商,最终反租回来供团队使用,又帮助团队争取政策,不但减免了三年300多万元的房租,还争取了科研费用10%的财政政策支持。现在,团队的科研成果已经成功转化,年订单达到3000万元。
如今,吴军军已经是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科技经纪部负责人,他说:“科技经纪人是一个媒介,我们围绕重点领域,紧盯重点项目,深度挖掘科技资源,对接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间的需求。但也有一个原则,项目技术要么是突破‘卡脖子’的,要么是国内领先的,甚至是国内首例。”
科创生态环境优化
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
随着科创生态环境的优化,这几年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摆脱受制于人的不利形势,成为许多团队全力攻坚的方向。
“国内对于碳纤维复合材料自动铺放技术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还没有与国外技术水平同等且成熟的国产自动铺丝装备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工程化应用,国内航空航天领域复合材料主要还以手工铺放为主,而国外对该技术和设备始终严格封锁,因此轻量化树脂基复合材料构件的高质量成型制造,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卡脖子’技术之一。”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学院段玉岗教授告诉记者。
据了解,段玉岗教授团队从2005年开始进行自动铺丝设备、工艺以及软件的研制工作,是国内从事复合材料自动铺丝技术研究最早的单位之一。随着近20年的技术攻关、积累以及7台设备的成功工程化应用,逐步验证了铺丝技术和设备的成熟度,有效地缓解了我国先进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与设备被“卡脖子”的不利局面,得到国内相关行业的认可,为铺丝技术的成果转化奠定了一定基础。
同时,西安理工大学米天健团队早在2015年就已经潜心研究超精密抛光工艺相关技术,并致力于突破该世界难题。随着深入学习和不断研究,他发现先进精整技术的缺失成为掣肘我国乃至国际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电传飞控等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为改良这些缺陷,米天健和技术团队反复研究,经过七年努力,他开创性地提出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精整这两类原理性创新,使高精尖精密异形复杂零部件精整实现突破。
谈及创业经历,米天健感慨:“‘三项改革’释放了体制机制活力,参与创业让我能够身兼‘两职’,一头连接起产业,一头始终钻研先进的科学技术。”目前,米天健团队研究的超精密抛光工艺相关技术在适用于结构复杂性、原始毛坯制造手段、精整质量以及流线型整形四个维度填补了国际空白;让我国先进制造业在精整领域彻底摆脱了受制于国外技术及工艺的被动局面。
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改革是新引擎的点火器。一系列“破题”之举,推进全省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更加畅通、科教资源配置机制更加优化、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充分释放。
未来,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陕西西安将力促科技型企业“提质倍增”,创新矩阵“增效扩容”,聚变出越来越多的科创项目、科创企业、科创产业,成为陕西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记者 王佳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19176699651;yuanshipeng@xxcb.c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