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半月谈评论员 乌梦达、赵旭

今年以来,全国上下铆足干劲、“踩足油门”,持续推动经济运行好转、发展质量提升。然而,在全社会勠力同心爬坡过坎过程中,个别地区和部门却有意无意“踩刹车”,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拦路虎”。

如果该“踩油门”时“踩了刹车”,或者上级已“踩油门”,个别部门和基层却还在“踩刹车”,政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这样的例子不少。有基层干部反映,前不久,上级部门刚出台了促进行业发展、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的意见,后脚就有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对分管行业设置了新的准入门槛。

北方某省份一家上市公司反映,其所在地的经济发展部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文件,但当地其他职能部门却“一刀切”限制行业国企使用民营企业软件,两边政策一“打架”,企业就只能“干瞪眼”。

如何“踩刹车”“踩油门”,折射出地方和部门治理能力的高低。上面政策“踩油门”,下面执行“踩刹车”,这其中既有政策传导的“时差过长”,也有个别地区、部门的顾此失彼、本领不足;既有片面理解的机械执行,还有不愿担责、懒政卸责的“甩锅心态”。不管哪种原因,最后的结果就是,伤及创新元气,消磨发展动能,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侵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都要有服务意识、发展意识,特别是在履行审批、管理职能时,不能光“踩刹车”、不“踩油门”;不能尽设路障、不设路标。要从制度上强化各级政策联动的责任和意识,杜绝不顾全局、不担责任的“躺平式”管理,防止“合成谬误”。

我们期待,在避免“一边踩油门,另一边踩刹车”后,创新者能更准地找到方向、经济发展活力将更有效地得到释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