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半月谈评论员:覃星星
进入5月,全国各地陆续进入汛期。据初步预测,今年黄河中下游、海河流域、松辽流域、珠江流域降雨偏多,汛情偏重。值得关注的是,全国有病险的小型水库数量不小,且建设年代久远,其能否安全度汛引人关注。
水库是防洪的重要屏障。我国目前有各类水库9.7万多座,约80%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其中小型水库9.2万多座。现有病险水库多为小型水库,存量不小,普遍存在病害隐患多而复杂等情况。
随着我国南方地区陆续进入主汛期,各地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除险加固等工作,不少水库比原来建设时坝面更宽更牢靠,有效降低了安全隐患。比如湖南,该省水库数量众多,除了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当地还通过防治白蚁、安装现代化的监测系统等,努力消除小型水库隐患。在广西,2023年计划实施30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尽管各地已经在行动,我们仍必须正视的是,当前我国小型病险水库存量较大。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小型水库管护机制不健全,存在“重建轻管”“以建代管”等现象。部分小型水库疏于管理和维修养护,积病成险,如杂草丛生、泄洪道内泥土堆积导致阻塞等,不利于暴雨时泄洪应急。还有的小型水库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只能依靠村屯自行组织人员进行监管,存在安全隐患。
近年来,多地均有水库在汛期发生散浸、渗漏等险情。针对目前防汛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各地需进一步压实责任,下好“先手棋”,及时补齐短板,力争把小型病险水库的度汛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健全水库运行管护长效机制,定期“体检”加强管护。各地需夯实属地管理责任,统筹做好小型病险水库的安全鉴定、除险加固等工作,进一步健全和严格执行运行管护制度,开展隐患排查,避免水库“久病成险”。
——做好激励引导,强化科技支撑。支持地方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水库安全治理,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通过更多科技手段运用,给小型水库装上“智慧大脑”,加强预报预警,做到险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强化监督,严肃追责问责。防汛防灾永远在路上,各地要强化政治担当和问责力度,以对群众负责的态度重视汛期的干部作风建设,对小型病险水库的相关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汛期玩忽职守的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严肃追责问责,千方百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