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建筑减隔震龙头十年砥砺,引领行业发展:公司2010年起家于云南,从事隔震支座、阻尼器的研发生产,并参与编制行业标准,为建筑减隔震技术龙头,公司披露截至2017年市占率约30%。现阶段公司持续推进云南省外市场开拓,2020年以来全国市场拓展成效渐显。同时多次进行产能扩建,新建产能完全投产后预计可达12.8万套隔震、15.9万套减震产品,扩大规模优势。
减隔震行业乘政策东风,中长期扩容20倍以上可期:我国减隔震行业处于发展初期,2021年规模约19亿元。行业主要由政策驱动,目前政策存在全国化、强制化、应用场景扩大3个趋势。2021年《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落地,高烈度设防区及重点监视防御区(面积占比约40%)8大公建的新建及加固场景强制性应用减隔震,我们测算中长期立法完全落地、减隔震渗透率100%时每年新增384亿元规模,预计扩容20倍。此外立法外功能性需求较高,测算中长期LNG接收站、核电站、高精度工厂、地铁上盖4个场景每年贡献约141亿元规模,考虑到测算场景局限性,实际减隔震市场增量或更大。
品牌渠道构筑核心壁垒,龙头地位稳固、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公司先发优势显著,主要体现在品牌影响和渠道建设方面。公司早期中标大型重点项目累积经验,并参与国家及地方标准制定,提升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公司率先把握住设计院渠道,增加渠道黏性,同时由于减隔震是一种定制化产品,设计院更换供应商的概率相对较小,率先跑马圈地能够提升市占率;渠道建设另一个优势还体现在后续客户教育中,目前设计院及业主对减隔震了解较为有限,因此公司通过销售人员铺设加强技术指导和行业教育,减隔震行业规模有望因此而扩大。
研发和产能支持公司后续规模扩张,助力长期成长:公司与工程院院士周福霖(著名隔震减震控制领域专家)成立院士工作站,核心技术团队由行业专家及高学历人才组成,为公司技术研发保驾护航。此外,公司通过数次募资以及收购完成产能新建,目前4个生产基地中已投产产能为3.6万套隔震、1.4万套减震,新建产能包括9.2万套隔震、14.5万套减震产品,预计将于2022-2024年以后陆续投产。现阶段公司顺应政策趋势实现全国化扩张,2022H1公司西南/西北/华北/华南收入分别占比35%/23%/20%/20%,省外开拓卓有成效,领先的研发能力及产能大力投放将助力公司长期渠道开拓和业绩增长。
投资建议:行业东风起,公司作为建筑减隔震龙头先发优势显著,渠道建设增强客户黏性并进行消费者教育,中长期市占率有望提升,短期原材料价格下行有望改善盈利能力。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00/1.86/3.48亿元,同比增速+14.4%/+86.3%/+86.5%,对应EPS分别为0.40/0.75/1.41元/股,最新收盘价对应PE为128x/69x/37x。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执行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市场拓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