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有洪涝、寒露风,今年又遇大旱,该来就来,抗过去,机会就来了。”
(资料图)
久旱无雨的赣鄱大地,依旧烈日当空。南昌市进贤县种粮大户邹赣南站在机耕道上,一边看着田里穿梭的收割机,一边聊着下半年的收成。
邹赣南是名副其实的赣南人,这位与土地打了30年交道的赣南大叔,凭借“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情怀与实践,成功带领家族和亲家20余口人投身田野、耕织稻梦——发家致富种好粮、产好米。
江西各地陆续开始收割秋粮。樊哲平 摄
赣南大叔“旱”不动的种粮情怀
江西旱情持续加剧。9月27日,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继续发布枯水红色预警,五河入湖水量偏少近6成;鄱阳湖湖区通江水体面积24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缩小9成。
严峻的旱情揪着人心。邹赣南是江西三邦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南昌、鹰潭、赣州等地共承包了4.5万亩良田,目前正在抓紧收割中稻。“相较去年,中稻预计减产30%。”
走在进贤县永桥农场的田垄上,只见数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茬茬水稻被源源不断地卷入收割机中,切割、脱粒、装车……邹赣南说,今年中稻亩产1130斤,“大旱之年,这个收成已经非常不错了”。
装满稻谷的收割机驶到田埂边,将稻谷转移至货车上运出。樊哲平 摄
2015年,邹赣南被招商到进贤从事农产品加工,生产红壤系列大米。为保证大米质量,2018年,他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流转了1.5万亩良田,自己种植水稻;同时以每百斤175元的价格,收购其他种植大户的优质中晚稻谷。
当地人疑惑道:“他这样一年一年投下去,还怎么赚钱?”
“前四年是‘以工带农’,用加工厂的利润,反哺水稻种植,第五年打个平手,到第七、八年,回报就来了,转入‘以农促工’阶段,步入良性循环。”邹赣南分析道。
大旱之年,坚守更显珍贵。
“现代农业是越走越宽、越走越值钱的产业,关键要执着,不看短期,看长远。”邹赣南说,前年有洪涝、寒露风,今年又遇大旱,该来就来,抗过去,机会就来了。
在邹赣南的朴素情怀与躬身实践的带动下,其弟媳妇、儿媳妇纷纷放弃中字头企业、国有银行的工作,亲家也放弃悠闲的退休生活,和邹家其他10余口人一起奔赴田野,播种希望。
中稻损失油菜补 “多种一亩是一亩”
据江西省农情调度,截至9月23日,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952.8万亩,成灾面积418.5万亩,绝收面积105万亩。
“收割完这些中稻,马上就旋耕、施肥、播种。”邹赣南说,今年他要种植2万余亩油菜,尽可能把损失补回来一些。
邹赣南的想法,也是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着力推动的“保收行动”。
南昌市进贤县永桥农场“稻油轮作”示范区。袁思东 摄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光华表示,前期江西抢抓秋粮种植最后“窗口期”,在赣中、赣南等有土壤墒情条件的地方,改补种了秋马铃薯、荞麦等短育期旱粮作物。
刘光华说,目前我们正采取造墒播种、育苗保苗等方式,千方百计把887万亩冬油菜种下去,并及时调整水资源,重点用于晚稻和油菜生产。
油菜作绿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肥沃土壤。邹赣南表示,种植油菜不仅能为来年种水稻增加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更重要的是保障百姓“油瓶子”。
谈到油菜种植,邹赣南准备在合适时机投入资金,建设精炼菜籽油厂。“这两年还是用土榨方式生产食用油,同时也为其他生产厂商提供原材料。”
“按照往年收成,一亩油菜产量能达到260斤,收益700多元。”除此之外,邹赣南还通过打抗旱机井、加强水肥管理等方式,力保9000多亩晚稻的收成,“能保一块是一块,多产一斤是一斤”。
田野“链”餐桌 “稻梦空间”畅想未来
今年,江西以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为平台,推动粮食生产各个环节全程实现机械化作业。科技赋能下,今年江西早稻实现全面丰收,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二。
同样,邹赣南今年通过种植“珍桂矮”“中早35”等高产优质品种,实现早稻亩产1000斤左右,每亩收益1000多元。
“早稻收割期间,自有的收割机满足不了需求,向第三方购买了服务。”邹赣南表示,实现粮食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是自己这两三年的目标。
邹赣南在田埂边查看水稻长势。受访者供图
培养农技人员、科学管理田间、引进烘干设备、建设恒温仓库……在进贤创业期间,邹赣南发力供需两端,从田间到餐桌,不断投入资金,逐步完善产业链条。
在周边人看来,这条产业链条已有一定规模了。但在邹赣南看来,建立现代化产业链,升级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打造产品溯源追溯系统,实现“大数据种田,智慧化生产”才是目标。
随着时代发展,土地资源会变得越来越紧缺,越来越珍贵,“企业下乡”“资本下乡”将成为大趋势。站在供需两端,邹赣南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只要种植基地在,机会将会无限。(袁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