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丁怡全

洱海边上,一群孩子正徒步在洱海生态廊道。他们一边欣赏青山绿水,一边拿出手抄报交流分享......他们的手抄报都围绕同一个主题——“洱海保护”,他们的老师——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三完全小学四年级四班的班主任黄丽梅,正在给他们上思政课。


(相关资料图)

不同于以往,孩子们走出教室接受思政教育,获得了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孩子们都喜欢户外活动,我带他们到洱海边走走看看,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掌握更多洱海保护的知识,在心里种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种子。”黄丽梅说。

这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的一幕。新学期伊始,全州师生走进洱海科普教育中心,走进革命英烈故居、纪念馆,走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在行走中上起了思政课。

去洱海边了解生态治理

在洱海生态廊道上,大理市下关一中高一、高二年级的1500多名师生也成群成组地聚在这里,他们领略沿途风光,感受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剑川一中高一新生参观张伯简纪念馆 丁怡全 摄

“活动路线全程12公里。在行走过程中,师生身体力行,拾捡廊道上和滩地上的垃圾,为洱海保护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高一年级主任黄家中说。

学生在行走和劳动中增强了生态保护的责任感。“洱海保护不光是科学家、工程师、滩地管理员的事,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高中生王宇杰说,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保护洱海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不能往洱海里扔垃圾、不能用洱海水洗车……”初中生段雨硕坚持把洱海保护知识讲给家人听。“女儿带动我们全家人参与洱海保护。”段雨硕的母亲说。

据统计,2022年春季学期,大理市各级学校组织近2万名学生到洱海周边村落,开展以“聚力青春护洱海”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通过徒步生态廊道、进行科普讲座等活动,增强学生绿色发展的意识。

去纪念馆体悟红色文化

“滇缅公路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重要的后勤补给线。这条‘生命线’上有座功果桥,被誉为滇缅公路的咽喉,日军多次对这座桥狂轰滥炸,我抗日军民置生死于不顾,在这里顽强奋战,随炸随修,誓死保住了滇缅公路的畅通无阻……”云龙县宝丰完小教师杨芬桃站在功果桥上介绍,在场的学生听得全神贯注。

下关第三完全小学师生在浏览手抄报 丁怡全 摄

翻开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斗争史,大理各族群众始终与全国人民同奋斗、共前行。无数优秀大理儿女,为追求真理、救亡图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篇章。大理祥云、宾川、鹤庆、剑川等县都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思政课的宝贵教材,这些地方的英烈故居和纪念馆等也成了大理思政课的现成“教室”。

新学期第一课,剑川一中155名高一新生在老师带领下,走进张伯简纪念馆参观学习。“中小学生正处在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期,通过讲好革命先烈的故事,革命薪火可以更好地代代相传。”剑川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高增喜说。

“深入了解了革命先烈的事迹,我感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不负青春,不负先烈们的奋斗牺牲。”高中生陈祥兰说。

去少数民族村落感受民族团结

顺着蜿蜒曲折的石头小道,在静谧的核桃林中行走,小道尽头一座充满浓郁彝族特色的小楼映入眼帘,这就是漾濞彝族自治县首家民族文化记忆馆——太平村民族文化展馆。漾濞县苍山西镇初级中学一个班的师生来到这里上思政课。

进入展馆大门,茶马古道马蹄声、滇缅公路汽车轰鸣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岁月就像电影一样在眼前缓缓放映。垛木房、蓑衣、马镫、核桃油壶、压路石碾子、弹药箱等200余件珍贵历史文化遗迹和影像图集陈列在走廊两侧。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如同慈祥的老者,向参观者深情述说往事。

“太平村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按照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方针进行,牢固树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组建民族文化展馆,就是要通过历史文物,唤起大众对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让民族文化活起来,让民族团结深入人心。”展馆工作人员说。

“听完工作人员的讲解,可以了解到,漾濞县彝族群众有今天的好日子,离不开其他各族同胞的帮助。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础。”一位参观的学生说。

“讲民族团结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课上,要让孩子走进少数民族村落,在环境中、故事中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只有各民族团结在一起,才能齐心向前。”苍山西镇初级中学一位老师说。

大理州生活着白、汉、彝、回、傈僳等13个世居民族,“民族团结进步”是一条悠长的主线。“‘行走的思政课’在课程设计上因地制宜,贴近青少年特点需求,增强了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大理州教育体育局局长杨文泽说。

围绕生态文明、红色教育、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等主题,大理州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了一批行走线路,州内各校按照“一校一策”原则,灵活多样地开展思政课教学。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理论知识,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 民族团结 滇缅公路 生态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