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如何适应不同时期国家教育改革形势、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期盼、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转型变革对职业就业创业的深刻影响,乐山坚持与时俱进,走出了中西部职业教育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独特道路,贡献了乐山实践和乐山方案。
一、“宽实活”模式影响广泛(“九五”至“十五”时期)
内涵解读:适应90年代科技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势,探索实践“宽实活”(宽:专业知识和能力覆盖面宽,实行主辅修制和一专多能;实:注重实用性人才培养和实用技术推广;活:管理体制和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办学模式,解决农村职业学校服务三农问题。
实施路径。一是实施农科教结合“一条龙”办学模式。学校践行“筑教育之渠,引科技之水,灌农业之田”理念,以开发一个项目、举办一个专业、培养一批人才、搞活一个企业、致富一方群众为思路,实施“一条龙”办学,上挂靠农业高校,横联合政府职能部门,下辐射农业合作社和产业基地。学校根据适用人才培养和实用技术推广自建教学科研实习厂场3个,校办企业4个,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8项,惠及1.2万户农户,实现农民增收3.8亿元,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2000多人。“宽实活”成为1997年在乐山召开的全国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研讨现场会主题,并在全国范围宣介推广。二是实施“学校+公司+农户”技术推广模式。校企共同开发引进项目,公司负责产品订购、加工和销售,学校负责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推广,农户负责农产品种植生产,形成三方一体化合作共赢模式。三是创新“多链式立体生态循环致富”模式,主动适应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在全省得到广泛推广,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二、“集团化”办学率先推行(“十一五”时期)
内涵解读:解决高校扩招带来的普高热,职教冷,企业用工荒和中职招生难的双重困境,乐山率先探索集团化办学,抱团取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实施路径:一是实施集团互补办学。政府主导,对接地方主导产业组建了乐山市旅游、硅材料、冶金机械、电子信息、建筑陶瓷、职中校企集团等六大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集聚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部门、职业院校和高校等成员单位208家,学生5万多人。集团化办学实现了资源集聚、共享、互补,学校招生就业和企业用工得到明显改善,全市中职办学规模从“十一五”初的3.8万人增加到“十一五”末的4.2万人,70%的毕业生实现集团内实习和就业,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贡献率提高了整整5个百分点。二是实施名校引领战略。由市本级品牌学校通过托管、结对、合作办学,派实施城乡一体化捆绑式发展。先后帮扶夹江、马边、峨边、沐川、井研、沙湾等区县中职学校,经过5年发展,6所区县薄弱中职学校迅速扭转困局,从校均不足500人上升到校均1000人,整体提升了乐山中职教育发展水平,职普比持续保持在4.5:5.5的合理区间。三是推进校企互动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中职学校普遍开展校企合作,师资互派1500多人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300多个,举办企业冠名班、定向培养班100余个,近5000人。
三、“赛考培”联动走出新路(“十二五”时期)
内涵解读:为解决中职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质量不高、中职吸引力不强问题,乐山探索技能大赛、学业水平测试、教师研修培训联动促进和循环改进机制,提升内涵建设水平。
实施路径。一是构建三级竞赛体系和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完善了省—市—县(校)三级竞赛体系和政府主导、科研指导、部门联动、院校主体、企业参与、社会支持、市州协作的办赛机制,技能大赛实现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十二五”期间,乐山代表队参加全省、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技能大赛共获得一等奖63个,二等奖122个,三等奖158个,连续五年师生参赛获奖情况和竞赛成绩全省排名前列。二是实施线上线下教学质量检测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中职学生教学质量检测制度,制定了13门市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4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开展全覆盖专业核心课无纸化考试和文化基础课教学诊断考试,纳入年度质量评价内容,规范了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提升了教学质量,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从“十二五”初的60%提升到“十二五”末的85%。三是研训一体化提升专业师资建设水平。建立技能大赛、技能抽空、学业水平测试质量分析制度,并将质量分析成果转化为校本研修、教师培训课题和内容,促进教学质量、教师能力、教研水平同步提升。双师型教师从“十二五”初的30%提升到“十二五”末的45%,省级和国家级专家库成员从10人增加到25人,省级及以上重大教育教学改革成果12项。
四、“产学研”一体升级办学(“十三五”时期至今)
内涵解读。适应新发展理念,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办学,通过校企双元协同培养和研学、研创、研发、研用,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实施路径。一是构建全市“1+6”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全市职业教育与产业布局的高度契合。“1城”:加快推进苏稽新区职教城建设,实施“产、教、城”融合发展,建成产教融合型新城;“6区”,即职业院校布局调整分别服务于全市6大产业集群:大峨眉旅游圈文旅和食品饮料产业;绿色硅谷、精细化工和新型建材产业;民用核技术应用和先进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和装备制造产业;小凉山旅游圈康养生态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二是推行“1+5+2”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围绕乐山建设“中国绿色硅谷”重大战略使命,探索“一链五方双融通”光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1即乐山千亿光伏产业链;5指政、行、校、企、院五方协同;2指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双通道发力、毕业证书及技能等级证书双证书融通,将职业学校教育全面植入和融入园区产业发展。三是创新“1+1+1”(1所高校+1所中职学校+1个或1批企业)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全面升级、深化和创新产教融合办学,形成“产学研创”校企利益共同体。目前已建成西部硅材料光伏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乐山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乐山新能源材料产业学院、乐山绿色硅谷产业学院。
(供稿单位:乐山绿色硅谷产业学院;作者:汪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