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自今年春节以来,国内大豆、玉米、麸皮等饲料原料价格出现整体上涨势头,不仅给畜牧养殖带来较大压力,也给国内市场保供稳价带来挑战。
饲料供应直接关系到肉蛋奶产品供应。近日,记者走访省内一些饲料企业和养殖户,发现此轮涨价虽对他们产生一定冲击,但绝大多数饲料企业和养殖户心态较稳,养殖规模目前未受影响。而利润摊薄的压力,现在主要在饲料生产和养殖户环节,尚未传导到终端市场。
饲料原料迎来“涨价热”
“2.32元一斤,光这三吨半豆粕就花了16240元。现在这豆粕贵得真是要咬着牙买。”
4月5日下午,帮着饲料送货员把豆粕搬进库房,邯郸肥乡屯庄营村养鸡户刘敬涛一边给老板转账,一边禁不住感慨。
刘敬涛养鸡已有20多年,但自今年春节后,豆粕价格的跳涨却是他以前很少经历的。
“豆粕是饲料蛋白主要来源。去年每吨也就3200元左右,但今年春节后,价格却一路飙升,最高的时候每吨涨到了5500元左右。”刘敬涛说,直到近几天价格才稍有回落。
每年二三月份原本是国内饲料消费淡季,然而,受南美干旱、欧洲地区冲突等因素影响,今年春节过后豆粕、玉米等饲料原料都迎来了价格跳涨。这出乎不少人预料。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每吨玉米价格约2400元左右,但春节后,玉米价格一度达到每吨2800元。”
4月1日,保定定兴,河北玖兴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总部。
作为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年生产饲料能力75万吨。原料价格的上涨令负责公司采购业务的总裁孙清华感到头疼,“按理说,这会儿都是国内饲料消费淡季,可谁也没想到,今年的原料价格会长得这么疯狂,现在就后悔年前的期货合约没有多拿点儿。”
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3月第3周全国玉米平均价格2.92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3%,连涨3周。全国豆粕平均价格4.72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3.3%,连涨12周。
据了解,不仅豆粕和玉米,饲料所需的大麦、高粱、麸皮等价格也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邢台沙河白塔镇权村的养猪户郭建恩,养着200多头猪,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他一直是自己拌料——在饲料厂浓缩料的基础上,再拌上相应比例的玉米和麸皮。今年春节后,郭建恩对麸皮价格的上涨感受最为明显,“一袋麸皮80斤,原来一袋85元左右,现在已经涨到102元了。”
饲料成本上涨,不仅包括饲料原料的上涨,还包括加工、物流等环节的成本增加。
“饲料加工过程中,要通过蒸汽对生料进行熟化。”孙清华介绍,去年开始,蒸汽的价格从每立方米240多元涨到480多元,现在已经到600多元。同时,饲料企业的原料进货、成品饲料销售等环节的物流运输成本进一步增加,燃油价格也进入上涨通道。
实际上,自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粮价便呈现持续攀升态势,在上游原料价格上涨和下游养殖需求的刺激下,国内饲料价格一直持续上涨。
“2020年,玉米每斤也就九毛多,豆粕每斤大概一块四。但到2021年下半年,饲料就开始上涨,玉米直接涨到了一块两毛多,豆粕涨到了每斤一块七毛多。今年春节后,豆粕一斤涨了一块钱。”刘敬涛说。
上游豆粕、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节节攀升,推升饲料企业生产成本,导致饲料行业利润空间收窄,饲料企业纷纷提价应对原料价格上涨。
不过,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利润摊薄的压力,现在主要由饲料企业和养殖户承担,目前尚未传导到终端市场。
养殖效益受损,养殖规模未受影响
“现在豆粕每吨平均上涨了1500元,我们生产的饲料主要是浓缩料,豆粕占70%—80%,仅豆粕一项,每吨饲料的成本就增加了一千元左右。”位于邯郸永年区的河北农裕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印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但我们的售价每吨只上涨了五六百元。”
“涨得太多养殖户们更受不了。”刘印平解释,在猪价持续低位运行情况下,饲料价格上涨带动养殖成本提高,加剧了生猪行业亏损。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3月第3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12.62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2%,同比下降55.7%。截至3月第3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已连续下降15周。
有专家表示,随着原料成本提升,养殖成本不断增加,上半年生猪养殖或难以走出亏损。
刘印平说,出于维系老客户的考虑,整个邯郸的饲料企业基本都没涨到预期价格,“相比养殖户们,我们这些大厂子毕竟会好一些,所以现在采取的策略算是损失利益共担吧。”
对此,有专家分析,猪肉下行周期,恰逢原料价格上涨,如果价格上涨势头短期内得不到控制,饲料行业或将面临重新洗牌。小型饲料加工企业原料库存少,规避风险手段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而大型饲料企业库存充足、产业链完整,不仅能够部分消化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还能通过期货、期权、基差等衍生品市场工具对冲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
饲料供应和养殖情况直接关系群众的肉奶蛋供应,饲料企业和养殖户的积极性受损会不会对群众的“肉盘子”造成影响?
3月22日,农业农村部召开会议研究生猪稳产保供工作,会议认为当前生猪生产总体平稳,能繁母猪产能保持在合理水平,猪肉市场供应较为宽松。
“目前看,饲料成本的上涨主要影响的是养殖效益,总体上看并没有对养殖规模造成影响。”保定市农业农村局畜牧业处处长薛为民介绍,以保定为例,目前统计数据,肉鸡存栏量达3000多万只,猪存栏量达200多万头,肉牛存栏量25万头。“除了蛋鸡存栏量稍有下降,其他禽畜存栏量都在增加,群众的肉蛋奶产品供应不用担心。”
采访中,饲料企业和养殖户对当前局面的态度,也给这份统计数据提供了底气。
“其实长期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这个周期本来就是起起伏伏,有赔有赚,现在干不下去的基本都是2019年加入的新养殖户。”刘敬涛说,2019年猪肉、鸡肉价格高企,吸引了很多新养殖户加入。由于猪肉产能的扩大,从2020年开始,肉价一直低迷。
“养一万只鸡的鸡房和各种设备一整套下来,基本要八九十万。况且这两年一直不挣钱,很多新养殖户就扛不住了。”刘敬涛所在的邯郸肥乡,以及周边的曲周、馆陶一带,养鸡户分布广泛,刘敬涛了解到的是,倒闭的十几家都是新养殖户,老养殖户们都比较沉得住气。
和刘敬涛的感受一样,记者采访中发现,深谙猪肉、鸡肉价格周期的老饲料企业和养殖户,对猪肉、鸡肉价格周期的起起伏伏显得比较淡定。
“最近一两年,我们一直关注着国内的一线大鸡肉企业,几乎谁都没有减产,因为大家都明白,肉价总有涨上去的一天,这个时候,就看谁能坚持到涨上去的时候。”孙清华表示。
日前,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受生产惯性增长影响,生猪出栏偏多,春节过后消费淡季,猪肉需求下降,猪肉供应出现了阶段性过剩。预计5月份之后生猪养殖亏损有望得到缓解,7月份前后生猪养殖有可能会实现扭亏为盈。
调整优化饲料配方结构是方向
虽然饲料涨价目前还未对养殖规模构成冲击,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饲料原料供需仍处于偏紧状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生猪出栏6.71亿头,同比增加27.4%。在需求刺激下,国内企业扩大进口缓解国内供给压力。根据海关数据,去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超过1.6亿吨,其中,玉米、高粱和大麦累计进口5025万吨,较2020年的2419万吨大幅增长,大豆、玉米、大麦、高粱等饲料原料进口量占全年粮食进口总量的89.2%,小麦和碎米进口增加部分也用于饲料原料。
“当前我国粮食供需形势总体较好,粮食供应充足,价格总体稳定,但饲料粮短缺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大软肋。”省内一位禽畜饲料领域专家表示,我国粮食进口体量大,而且来源集中,国际市场波动极易对国内市场带来影响,此次饲料原料大幅上涨就是这种关联性的直接体现。在当前多重因素影响之下,这种情况可能还会加剧。
对此,相关专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饲料安全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在开源节流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粮食产量。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基础上,最大限度挖掘国内饲料原料供给潜力,稳玉米、扩大豆,提高饲料原料自给率。另一方面,通过科技手段来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
“最近,保定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作为主管部门,我们能做到的是积极为饲料和养殖行业企业开具保供企业资质证明,确保原料和成品的畅通运输。”不过,除了着眼于当前饲料企业和养殖行业面临的困难,保定市农业农村局畜禽定点屠宰与兽药饲料管理处处长周洪福更关注饲料和养殖行业更长远的走向,最近,他一直和中国农业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的相关专家探讨,如何通过科研助力饲料配方,以提高饲料原料转化利用率,推动饲料配方结构趋向多元化。
但在记者采访中,饲料企业和养殖户对于“配方调整”还在持观望态度。
刘敬涛给记者详细地算了一笔账:
刘敬涛一般都是购买预混料,喂给鸡的饲料,要在预混料的基础上配比62%的玉米和24%的豆粕。“给活物喂饲料,你糊弄它,它肯定也糊弄你。”他解释说,假如在饲料中去两个百分比的豆粕,两三天行,快的话一个星期产蛋率和蛋重就会减少,“料喂好了,一箱鸡蛋是45斤,要是喂得不好,马上就是44斤甚至更低,特别明显。”每次拌料,对各种原料百分比的把握,刘敬涛从不敢有半点马虎。
但在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陈辉看来,饲料企业和养殖户并未完全理解配方调整。“这个调整并不是饲料企业和养殖户理解的那种简单的调整,而是对饲料的一次新的技术迭代和升级”。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我国全价饲料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的发展,即:20世纪80年代初及之前的粉料1.0时代,90年代半熟化的2.0时代(高温制粒),本世纪初半膨化的3.0时代,每一次的转型都是对技术的挑战和升级。
而如今,绿色、健康、高效、清洁正成为对饲料产业发展的新要求。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制定了《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文件指出要调整优化饲料配方结构,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
“豆粕、玉米减量使用,不是降低饲料的营养品质,而是通过改变饲料的配方和组成来更好地满足禽畜生长的营养需求。”
陈辉介绍,棉粕、菜粕、玉米胚芽粕、米糠等很多农作物的副产物中富含大量蛋白,虽然其蛋白消化率水平没办法和豆粕比,但都可以用于饲料生产中降低豆粕用量,过去饲料企业的配方与营养技术有限,对于原料的预处理能力也偏低,但随着精准营养、高效酶制剂、发酵技术、熟化工艺等新技术、新添加剂、新工艺的研究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各种饲料原料消化利用率,正推动饲料配方结构趋向多元化。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饲料企业已经开始采取一些降本增效的行动。
今年春节前,石家庄市栾城区九扬饲料有限公司花费十几万元购买了一台智能码垛机器人。总经理张明社说:“原来码垛需要两个人,每个月工资给到五六千都没人愿意干。十几万也就是原来两个工人一年的工资。每年相当于就能为企业减少十多万的成本支出。”
张明社介绍,通过智能机械设备的使用,原来车间至少需要14个人,现在只需要用8个人,大大缩减了人工成本。下一步,张明社谋划着将装车环节实现自动化,这样又能节省2个工人。
河北玖兴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也在推动节能、智能机械设备的应用。前不久,企业投资40万元在饲料车间上马了一套燃气设备,这套设备的应用将大大提高天然气的利用效率。不仅如此,在玖兴涞源子公司的建设中,该公司还斥资200多万元,在养殖场安装了节能热回收设备。
“原来原料便宜的时候,根本就不会想着花这么大本钱置办这些设备,现在各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开始倒逼我们怎么节能、怎么长远省钱就怎么来了。”孙清华说。
业界认为,饲料原料涨价,在倒逼企业通过节能降耗压缩成本的同时,也进一步促使饲料和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绿色、健康、高效、清洁饲料早日实现。
【记者观察】
藏饲料于地
藏饲料于技
在稿件采写过程中,记者注意到,饲料原料价格依然在上下波动。
面对波动,政府相关部门和一些企业正为饲料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稳定采取行动。
3月初,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大玉米、大豆保供稳价工作力度。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对资本恶意炒作,将予以坚决打击。
数据显示,4-5月份我国进口大豆的到港明显增加。进口大豆到港数量的增加,无疑将增加豆粕的市场供给。与此同时,政策性的进口大豆拍卖一直在持续。
在这些利好消息下,有观点认为,养殖户可以喘“两口气”了。
不过,不管这些利好消息能否真的可以让养殖户喘两口气,但这次饲料原料的跳涨已经告诉我们,完善饲料整体链条布局已是当务之急,容不得“喘气儿”。
4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但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有的超出预期。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全球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疫情近期多发,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加,经济循环畅通遇到一些制约,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在日益复杂的形势之下,维护供应链稳定性,维护好自身产业链安全并做到“稳中求进”,摆在愈加急迫的位置。而这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提前谋划布局,只有预案越多、储备越多,应变才能越稳。
反观我国的饲料安全问题,目前饲料原料供需仍处于偏紧状态,进口依存度提升。尤其是我国大豆自给率较低,产需缺口较大,对外依存度超80%。玉米、高粱、大麦等饲料原料的进口量也一直攀升。因此,国际市场波动极易对国内市场形成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从根本上维护饲料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和稳定,依然离不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粮稳天下安。近两年,受疫情、灾情、国际局势等叠加影响,中国人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有了更深更真切体会。
而关乎百姓“肉盘子”的饲料,同样离不开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基础上,需要最大限度挖掘国内饲料原料供给潜力,稳玉米、扩大豆,提高饲料原料自给率。同时,鼓励改进饲料配方,提高玉米等饲料原料转化利用率,推动饲料配方结构趋向多元化。
这样,饲料企业和养殖户经营才能行稳致远,老百姓的“肉盘子”才能越端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