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宓盈婷 郭圻

鸡肉是我国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消费品,其中白羽鸡肉占比超过一半,但是白羽肉鸡种源高度依赖国外引进,已经成为肉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隐患。怎么办?

吃鸡,遭外国“卡脖子”

很少有人知道,就在几年前,国人餐桌上的白羽肉鸡100%靠进口种鸡繁育。这既是产业发展的瓶颈,也是影响国家种业安全的短板。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自主培育的艾维茵肉鸡一度占到白羽肉鸡50%以上的市场份额,后因疫病影响淡出市场。自2004年以来,我国年引进祖代种鸡80万至120万套用于商品肉鸡生产。欧美国家白羽肉鸡发展有100多年历史,全球白羽肉鸡品种由德国和美国一些公司垄断。

“国外企业完全掌握原种鸡的定价权。鸡苗价格由最初的每羽5美元上升到37美元,我们没有任何议价空间。”圣农集团董事长傅光明说,国外企业出口中国祖代种鸡的数量随意性大,国内养殖企业始终无法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有些年份,国外企业由于自身产能过剩,一年输送过多祖代种鸡,造成我国白羽肉鸡严重过剩,第二年全行业亏损100多亿元。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高级畜牧师王均辉说,引种存在极大的疫病传入风险。培育做强中国白羽肉鸡育种产业迫在眉睫。

2011年,圣农集团开始为白羽肉鸡育种做准备。2015年,美国禽流感泛滥,我国白羽肉鸡引种进口被迫中断半年,整个白羽肉鸡产业濒临崩溃。傅光明冒着被断供停摆的风险,开始秘密研发育种技术。2019年5月,圣农成立专门育种公司,继续开展白羽肉鸡育种。 2021年,SZ901作为自主培育白羽肉鸡新品种正式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

“白羽肉鸡新品种彻底打破我国白羽肉鸡种源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改变我国白羽肉鸡种源市场的供需格局。”中国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说。

多管齐下端牢饭碗

尽管当前我国白羽肉鸡育种自主化取得突破,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畜禽自主育种工作仍面临瓶颈。业内人士建议,多措并举保障肉鸡育种自主化。

育种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受访人士建议,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力度,尤其是增加畜禽育种基础研究方面的资金投入,资金不仅要向企业的商业育种倾斜,也应惠及科研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小规模科研育种。

在人才培育上加大力度,允许科研人员“试错”。王均辉建议,给予科研人员一定的宽容度,比如制定阶段性目标,由相关专家进行认定,如果确属有价值的突破,可以在相关方面给予认定,鼓励其继续研究。

探索畜禽商业育种备案制。一个新品种的审定需要考察四个世代的遗传稳定性,对企业来说压力非常大。中国畜牧业协会白羽肉鸡联盟总裁李景辉建议,逐步探索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备案制。考虑到备案制可能带来的影响,建议国家选择一些地区或龙头企业开展试点,试点企业可在省级畜牧主管部门备案,相关产品可在一定区域试推广,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公共平台的作用,让市场来检验新品种的可行性。

深化产学研融合。疾病净化技术是育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在禽白血病方面已掌握了一系列检测技术,基本实现国产替代,但其他种源性疾病净化技术目前仍主要依赖进口。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高玉龙建议,设立种源性疾病净化与清除技术专项。加大对种源性疾病基础研究、检测试剂和净化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培育抗病品系,从种源上提升畜禽对疫病的抵抗能力。

关键词: 基础研究 资金投入 圣农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