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坪镇金兴村游客接待中心 严钦龙 摄
半月谈记者 刘芳洲/周勉
在农村蹲点调研时,基层干部、乡村振兴驻村帮扶队员们讨论最多的问题是,在带动村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时,如何保持账本的健康稳定。如果缩手缩脚,资金躺在账户里睡大觉,既形不成收益,还错失机遇;如果快速扩张,隐形债务负担容易变成大窟窿,让前期成果毁于一旦;就算打好基础,有了底子,又担心熬不过市场周期,中途夭折。
如何让村集体经济顺利起步、稳健发展、行稳致远?半月谈记者走访了湖南省有代表性的3个村庄。它们都是“从零开始”,却各自在摸索和实践中找到了资金投入、红利分享、持续发展的有效经验。翻开这3个村的集体经济账本,半月谈记者试图解锁乡村振兴的成功密码。
搞产业何必从零开始?
走进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茅坪镇金兴村,光伏发电厂向阳而置,200余亩荷花基地随村道延伸,整个村庄被青山环绕,荷塘倒映着修葺一新的农居。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村子位于山区,路远偏僻,村里耕地稀少、农业收入低,有能力的村民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村民普遍缺乏技能,搞不起大产业。”金兴村党支部书记唐孝宽回忆说。
金兴村真就富不起来吗?工作队和村干部调研发现,村子环境保持得好,虽然土地零散,但河流、林地都是现成的,再加上精准扶贫时完善了桥梁道路、饮水和灌溉设施,如果集中力量把主要短板补齐,劣势很有可能转为优势。
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村民们平整土地,将分散的耕地集中连片改为荷塘,除了观赏外,采摘的莲子、莲藕,养殖的荷花鱼可以销售。这个以稻田荷花养鱼基地为主、拥有民族特色的乡村休闲综合旅游项目,在当地实现差异化经营,吸引周边县市的游客前来观荷垂钓,成为村集体经济“转负为正”的突破口。
目前,金兴村共有9个合作社、1个旅游公司和2个扶贫车间,解决就业150多人,全村30%以上的村民参与旅游业增收,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以上。如今,金兴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负债数十万元步入稳定年收入10多万元。
记者点评:金兴村的例子证明,没有一无是处的村子,只有未被发掘的资源。金兴村通过周密的前期规划,将有限资金放在解决关键短板上,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土地、河流等现成资源,更保证了资金健康。
过去,许多村集体产业之所以不甚成功,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因地制宜。有的村子不立足自身实际,生搬硬套别处的“成功经验”,盲目空降与本村不合拍的项目。“从零开始”的豪赌背后,是大量资金和人力埋在前期投入里,又因利润难产、资金紧绷,难以再投入,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一个村的产业是否有希望,不是由投多少钱决定的。对于基础薄弱的村庄来说,搞好产业绝不能贪图一步“配齐”,而是在充分保证资金链健康的基础上,小步慢走,“脚踩离合慢给油”。只有让产业稳稳迈出第一步,形成现金流的正循环,村子才有将产业做大做强的底气。
鹊山村内的部分种植养殖基地
如何用分配凝聚人心?
在湖南省宁乡市鹊山村, 2000余亩的现代化的蔬果大棚和稻养结合基地,引得前来参观学习的团队赞叹不绝。可在2014年前,这里却是令人揪心的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村里债台高筑,排名年年垫底。
2014年,在外经商的陈剑回村担任村支部书记,花3个月走访了600多户村民。陈剑了解到,鹊山村土地碎片化程度高,人地不平衡,同时存在“有田无人种”和“有人无田种”两种极端现象,集体资源和收益分配一直是糊涂账,老百姓人心不齐,不愿为村集体出力。
陈剑决心改革。2014年至2015年期间,鹊山村党总支召开大小屋场户主会议数百次,呼吁实行土地整村流转,成立土地合作社,实现全村土地的统一整合、开发、经营。陈剑还引进了27名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来村投资创业,土地合作社和村集体则入股企业,成为股东。
2016年,养殖企业“贪吃侠”入驻村里后,村集体连续3年以现金入股,目前占股达17.5%;以支部党员为主体、以村为单位成立的营健农业发展公司,村集体连续投资几年后,也占到了17.5%的股份。如今,村里已有的25家经营主体中,村集体投资占股的有7家。
在鹊山村,有的村民小组人均1亩9分地,最少的小组只有人均6分地,为了保障公平,鹊山村推行按人口分红而不是按耕地面积分红的举措,村民既有保底分红(土地流转收益分红),也有二次分红(经营收入分红)。
盘活闲置资产、整合可用资金、量化三资入股分红……鹊山村村级集体经济由2014年的负债213万元,摇身一变为2021年创收114万元,其中110万元为经营性收入,村民年平均收入由2万元提高至3.2万元。陈剑说,这样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实现了农民变股民、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
记者点评: 在长期调研中,半月谈记者发现,一些村庄依靠一时的资金和政策优势短暂地富裕起来,却因为利润分配不合理,无法带动村民持续凝心聚力谋发展,很快落入吃老本的境地。
赚钱容易,合理分配很难,能够通过分配提升村民致富积极性,进而带动村集体产业做大做强更是难上加难。然而,这又是所有集体产业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法,将直接决定这个村子的产业能不能做大做强,迈出产业“雏形孵化期”。
鹊山村的案例告诉我们:首先,人心凝聚是干事创业的一大基础,因而在投资和分红阶段都必须以此为依托;其次,有效且得当的再投资有利于产业升级壮大,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因此要将目光放长远,实现利上加利;再次,与大型产业龙头相比,村办产业在规模上有天然劣势,唯有适时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才能弥补规模劣势,才能实现1+1>2的效果。
集体经济怎样能有韧性?
2015年前,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黄石村还是个荒凉的穷山沟,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2015年,湖南省委统战部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黄石村,开始探索发展全村茶旅融合产业,也正是在那一年年底,在外务工的黄勇平在劝说下,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黄石村成立了以乡村旅游为主业的合作社,经过两年发展,黄石村集体经济突破“零的尴尬”。2018年儿童节,该村一天就接待近2万人。
然而,好景不长,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黄石村的发展规划。受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旅客数量骤减,最凄冷时,村里一个游客都没有。每月的收入甚至无法覆盖村民的劳务费。
黄勇平说,村子只靠旅游带动收入的瓶颈凸显,必须打开思路,梳理资源。近年来,黄石村通过流转和整合土地资源,发展了新型经营主体20多家,在现有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培育了茶叶、土花猪、蟠桃等特色农业。村子还积极入股其他旅游公司,每年都有新增利润。
清溪穿村而过,公路延伸向远处的茶山,拥着滑道、转轮、网红桥等多个游乐项目和垂钓、观光等多种休闲功能的黄石村,扛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合作社与旅游公司合作赚得3万多元,入股分红5万多元,加上光伏项目与村上的砖厂,总收入接近15万元。”黄勇平说,比起最初单一的收入结构,如今村集体收入丰富了不少,“就算其中一项歉收,也不影响大局”。
目前,黄石村谋划利用山上的几百亩空林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安化黄精,再造新财源。
记者点评:产业发展,总会经历周期、政策、环境变动。有的村子发展产业起步节点巧,站在周期风口上快速腾飞,却没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丰富产业布局,有的一味加大投入,反而背上债务。
潮水退后,总会发现谁在裸泳。村集体产业顺利起步后,并不意味着未来发展就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只有越过多个市场周期的村集体产业,才称得上强韧成熟,才敢说自己已经找到了成熟的发展模式。
黄石村的例子告诉我们,村集体产业遭遇市场周期打击几乎是必然的,而如何做到化危为机,则考验着村干部的智慧。找准产业薄弱点快速补强,配齐产业链提高抗冲击力和市场韧性,将有助于村集体产业真正“跃过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