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月亮在发展早期,通过品牌定位和市场教育,确实占领了洗衣液市场的份额。但今天,电商平台的兴起使得产品更容易进入市场,也带来了激烈的价格竞争。在这种竞争中,品牌的定价权受到挑战,而蓝月亮恰恰缺乏品牌的强力支撑。


(相关资料图)

本刊特约作者 王海天/文

蓝月亮集团(06993.HK)发布的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收入22亿港元,却亏损1.6亿港元。在消费品领域,这样程度的亏损非常少见。

半年报还显示,蓝月亮洗衣液及洗手液连续13年(2011年至2023年)在中国品牌力指数中排名第一。其洗衣液及洗手液分别连续14年(2009年至2022年)及连续11年(2012年至2022年)于同类产品市场综合占有率排名第一。

市场占有率不低,品牌形象也不错,毛利率甚至同比略高至55%,却依然录得亏损,如何看蓝月亮?

快速崛起背后:品类红利+商超红利

目前网上可查的资料显示,蓝月亮的爆红,源自2008年的奥运会。当时的蓝月亮签约了跳水女王郭晶晶为形象代言人。而渠道方面,当时国内仍然是大卖场的天下。如此一来,蓝月亮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了:洗衣液品类红利、超强人气的代言人、线下强势的商超和大卖场渠道。

2010年,高瓴资本入股蓝月亮,张磊对蓝月亮创始人罗秋平的建议是:快速扩大洗衣液的市场份额;不考虑盈利;并且,张磊在访谈中还提到了:“如果你们做不到,我们就撤资”。此后,在多次的访谈和案例中,张磊和高瓴都把蓝月亮当作其投资的典型代表。

2010年的时间点上,外资日化企业虽然都已进驻中国市场,但由于彼时中国人均GDP只有不到5000美元,并没有铺开洗衣液产品。当时销售洗衣液的品牌,国内只有蓝月亮和纳爱斯旗下的超能。蓝月亮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蓝月亮看到中国人均GDP虽然较低,但随着经济增长,人们对生活品质和家庭清洁的需求会增加。

作为早期进入者,蓝月亮积极进行市场教育,向中国消费者传达洗衣液的优势和使用方法,比如在线下的大型卖场和KA渠道,蓝月亮有专门的团队,负责给消费者讲解洗衣液的优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市场上形成了蓝月亮=洗衣液、洗衣液=蓝月亮的印象。

一个依靠线下成长的渠道品牌

可以说,蓝月亮是伴随线下一起成长的牌子。

从2017年到2022年,蓝月亮的渠道构成里,线下一直是占比最高的。比如2017年,蓝月亮线下分销商收益30.6亿港元,占比54.4%,销售给电子商务平台的占比为26.2%。2018年,线下分销商收益32.3亿港元,占比47.7%,销售给电子商务平台的占比为28.4%。到了2019年,线下分销商收益仍有27.3亿港元,占比38.7%,销售给电子商务平台的占比则达到30.7%。直到最新的2023年半年报,线下分销商收益占比仍近30%。线下的渠道,包括了直接面向大客户的渠道以及分销的渠道。前者包括大型连锁商超,后者则是超市、便利店、杂货铺、社区商店等。

蓝月亮依赖线下销售,也不难理解。

因为公司一直的成长脉络,就是线上电视渠道投放,地面的线下渠道承接。这种打法,在公司创业初期的那个时代是大多数消费品的策略。但是,渠道的发展,是持续变化的。比如商超渠道,今天大型连锁超市的市场份额已经让位于电商。媒体报道称,家乐福更是关闭了最后一家中国门店。而洗衣液品类,线上的份额,也在快速增长,对线下形成替代的趋势。

按照国金证券的研报统计,从2015年到2022年,清洁护理的大卖场和超市市场份额,萎缩了10%左右。那么,蓝月亮的线下规模,和IPO时相比,变动如何呢?

2017年,蓝月亮线下的销售额为30.6亿港元,占比54.4%,而2022年线下为32.5亿港元,占比40.9%。可以看出,线下销售额只有略微增长。那线上销售,蓝月亮是否有大规模增长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2019年,蓝月亮线上的几个构成板块里,收入分别为21.6亿港元、8.8亿港元、2.7亿港元,加起来一共为33亿港元。而2022年,线上的销售额也就37亿港元略多。但是洗衣液的电商大盘,2019-2022年,几乎增长了50%。为什么蓝月亮的线上销售表现不如大盘?

电商,让小品牌更容易触达消费者。蓝月亮在发展早期,通过品牌定位和市场教育,确实占领了洗衣液市场的份额。但是这是阶段性的成果。今天,电商的发展,使得内容和产品,很容易触达到消费者。一个产品和品牌,不再需要进入大卖场,就能触达用户。电商平台的兴起使得产品更容易进入市场,但也带来了激烈的价格竞争。在这种竞争中,品牌的定价权受到挑战,因为消费者可以轻松比较不同品牌和产品的价格。

品牌竞争力不强

在新的竞争格局下,蓝月亮的品牌定价权并不强。蓝月亮的定价和毛利率,一直处在非常高的区间,过去五年,最高时毛利率超过60%。

但是蓝月亮的定价,并没有强大的品牌作为支撑。一个很好比较的例子就是:很多传统品牌,进入电商后,迎来业绩的爆发式增长。比如安踏、李宁、美的等。而蓝月亮,在过去电商爆发式增长的十年,销售额却几乎原地踏步。这不是渠道的问题,而是品牌的问题。

结果是,电商渠道方面,蓝月亮无法抵御各种小品牌、白牌的竞争。不管是拼多多、淘宝还是京东,搜洗衣液都有种类繁多的牌子。在用户的选择方面,他们并不愿意为蓝月亮的溢价付费,而是价格优先。所以,很多渠道售卖的洗衣液,是十斤、二十斤的包装。

因此,蓝月亮更像是渠道品牌,而不是真正的消费品品牌。从对渠道的议价权,也可以看出来蓝月亮的品牌能力较弱。

蓝月亮2023年上半年的销售和分销开支为10.58亿港元,占到了总收入的47.6%。蓝月亮的毛利率55.2%。而IPO时候,蓝月亮的销售费用为30%左右。规模增长,销售费用却大幅提升。这从侧面说明品牌的挑战越来越大,而渠道对蓝月亮的话语权,却在提升。

而在销售收入碰到瓶颈之际,公司的战略却是多产品线布局:运动洗衣液、至尊洗衣液、厨房、厕所等,全部上线。

如公司半年报所称,“本集团继续专注于全品类的产品开发,坚持通过研发推出具有针对性及功能性的新产品。此外,本集团继续巩固于衣物清洁护理方面的领导地位,同时积极扩展个人清洁护理及家居清洁护理品类的市场。本集团继续推动畅销品的销售,并积极推广自2021年以来推出的新产品如内衣专用洗衣液、除菌去味洗衣液及运动型洗衣液等,实现产品组合多元化。”

但是这样的布局,面临的竞争,是每个细分领域的品牌。蓝月亮在洗衣液领域都没打通,进军这些细分类目,更难有特别的竞争优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声明: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