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追求规模扩张的背景下,明星基金经理“挂名”曾被视为基金公司进行产品营销重要手段,因此而出现的“一拖多”做法也一直为市场所诟病。
不过,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始提出“公募高质量增长”,为明星基金经理“减负”正成为一种趋势。
01 “减负”AB面
(资料图片)
今年以来,包括兴证全球的谢治宇、信达澳亚的冯明远、永赢基金的李永兴、前海开源的曲扬、易方达的萧楠、中欧基金的葛兰在内的多位基金经理都不同程度上减少了所掌管的基金数量及规模,去明星化已成为越来越多基金公司的共识。
在业内人士看来,“减负”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为其他人留出更多的职业机会。因为在基金行业,基金经理职位大多来自于公司内部研究员的晋升。但是在明星基金经理“一拖多”的背景下,研究员实际上面临较大的晋升困难。明星基金经理“减负”后,更多研究员获得了晋升为基金经理的机会。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人才结构的优化和公司业务稳定发展。
此外,“减负”还有利于提高基金经理投资的专注度和效率。比如基金经理挖掘到一只好股票,但这只股票的资金容纳量比较有限,就会出现基金经理难以在旗下每个基金产品中充分配置这只股票的情况,导致不同基金持有这只股票的比例不均衡,产生了基金产品之间利益分配的失衡。在“减负”后,基金经理可以更聚焦管理少数产品,对于提高基金净值表现或会产生积极影响。
不难看出,无论对于基金公司还是基金经理而言,“减负”都有着颇多好处,但这样的做法却伤了投资者的心。
一般来说,投资者在买入基金时,通常是因为看好某位基金经理才选择其管理的基金。但基金经理的突然卸任,往往令投资者进退两难。
9月29日,诺安基金发布公告称,基金经理蔡嵩松因个人原因正式离任诺安成长、诺安和鑫、诺安积极回报三只基金,相关产品将由刘慧影、陈衍鹏接替管理。算上今年5月卸任的诺安创新驱动和7月卸任的诺安优化配置两只基金,蔡嵩松手头上已无在管基金,这也意味着其离开诺安基金已进入倒计时。
尽管接任者之一的刘慧影在投资方向上与蔡嵩松颇为相似,但仅有1年多基金产品管理经验的她,未来能否独立管理好规模超200亿的诺安成长,仍有待观察。
相比于上述“清仓式”卸任,基金经理在产品尚处于封闭期便离职的做法,则更为投资者所诟病。有网友戏称:“这是车开到一半,司机下车了,乘客却还在车上且下不来。”
今年以来,封闭期离任事件时有发生,比如兴证全球的陈红、大成基金的谢家乐、朱雀基金的李洋、融通基金的许富强、中加基金的颜灵珊等基金经理均属于此类情况。特别是其中一些人在离职时,其管理的基金仍处于亏损状态,更是令投资者颇为不满。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行为无疑损害了相关基金及基金管理人的声誉,损害了投资者对相关基金及基金管理人的信赖和信心。为减少对管理人声誉和投资者利益的损害,对于仍处于封闭期的产品,应对基金经理离任有所限制,或者在基金经理离任时,允许客户赎回。
02 迷你基金加速清退
事实上,公募基金行业出现“大减负”这一趋势,除了体现在基金经理层面外,迷你基金的加速清退也是一个重要信号。
去年,监管层面曾通过限制新基金发行等方式,推动公募管理人加大消除迷你基金数量。
在证监会下发的《机构监管情况通报》中指出,为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促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对存在“产品开发能力弱,迷你基金、基金清盘、募集失败、已批未募产品变更注册数量较多”等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在法定注册期限内采取暂停适用快速注册机制、审慎评估、现场核查等审慎性措施。
也因此,在去年出现了一波基金清盘潮。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2年共有372只(A/C份额分开计算)基金清盘,多数基金的清盘原因是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迷你基金。
从单个月份来看,去年12月基金清盘数量达到64只,为基金清盘数量最多的月份。包括华润元大ESG主题混合、创金合信上证超大盘量化、平安盈丰积极配置三个月持有、浦银安盛沪港深基本面LOF、渤海汇金睿选混合等多只基金选择在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清盘,其中不乏“短命基”。比如华润元大ESG主题混合,于2022年6月成立,成立不足半年便进入了清算程序。
事实上,“短命基”的问题,不只发生在中小基金公司身上,一些头部基金公司也难于幸免。比如,成立不到1年的南方景气楚荟3个月持有混合,如今可能面临清盘风险。
8月30日,南方基金公告称,截至8月24日,南方景气楚荟3个月持有混合已连续45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该基金8月首次发出清盘预警,此前8月23日与8月9日,南方景气楚荟3个月持有混合均因连续多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向投资者发出提示性公告。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前因为种种原因,基金公司没有动力清理迷你基金。比如,部分基金公司投研团队比较强势,不希望清理团队旗下产品,这就导致基金公司销售部门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找资源挽救迷你基金。而根据基金合同约定,维持迷你基金运作,需要每隔60天开一次持有人大会,这些操作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不仅消耗公司资源,对后台运营也造成一定压力。
随着政策的落地,一些基金公司开始主动清理价值不大的迷你基金。而部分基金终止合同公告的背后,似乎又隐含着对基金经理的“软性裁员”。那些无基可管的基金经理,成为基金公司降本增效下“被优化”的对象。
根据媒体报道,华南地区一家公募增聘的一位港股基金经理,正是无基可管后被软性裁员的典型。该基金经理原为上海一家中型公募的基金经理,但在2021年其管理的产品被清盘后,该基金经理进入长达近两年的“失业”状态,直到今年才被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录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