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能源车行业继续上演“排位拉锯战”、“生死时速赛”,尤其是在新势力阵营中。究其根本,是规模与速度的比拼。

十万辆下线耗时15个月,赛力斯AITO问界再创记录

约莫在2015-2018年期间,万辆交付曾被视为造车新势力“选拔”的第一道门槛,而十万级规模则成为“剩者们”的下一个小目标,也是新一轮“淘汰赛”的入场线。


(资料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迈过“这道坎”新势力品牌包括理想、蔚来、小鹏、零跑、极氪、哪吒、赛力斯。其中,赛力斯于近日刚宣布,AITO问界第十万辆正式下线,距AITO问界首台车交付起仅耗时15个月,成为最快达成这一里程碑的新能源车品牌。

要知道,自首台量产车到这个“小目标”的完成,理想汽车用了22个多月,蔚来汽车花了29个月有余,小鹏汽车耗时将近34个月,零跑用了差不多36个月,哪吒花了21个月,极氪用了18个月……

“0到1”完成自证,深度携手迈向“1到N”阶段

毫无疑问,AITO问界再度刷新行业记录,得益于赛力斯自身的汽车制造底蕴与华为优势资源的高效整合。自2021年展开合作起,赛力斯汽车与华为联合设计了“智选车”模式,开创了新能源汽车企业与ICT科技企业跨界合作的行业先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AITO问界M5、M7以及M5纯电版相继上市,覆盖增程和纯电两大技术路线,并于2022年实现累计销量约8万辆,成为增长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赛力斯得以乘势打开局面,扭转颓势,迎来“量利齐升”的局面。

在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看来,“15个月达成十万辆下线,是AITO问界‘从0到1’的突破,也是“智选车模式”的成功。”

在笔者看来,赛力斯作为“智选车模式”第一家吃螃蟹的国产品牌,赛力斯“AITO问界速度”,既是“智选车模式”的一次成功的验证和有利开局,也是赛力斯与华为跨界合作所取得的一次阶段性胜利,并为下一阶段的增长奠定了市场基础,同时给予了彼此深入合作的信心---今年2月,赛力斯和华为又签署了联合业务深化合作协议。

“未来赛力斯与华为双方的联合业务合作将更加深入、紧密,推动实现AITO问界‘从1到N’的跃迁,为行业、用户和市场带来更多价值。”赛力斯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表示。

对此,有业内人士倾向于认为,未来华为终端会在智能化、数字化、用户体验设计等方面为赛力斯提供赋能支持。实际上,从今年陆续AITO问界系列车型,便已可见一斑---从AITO问界M5推出智驾版到搭载更多华为尖端技术的AITO问界M9。

伴随AITO问界M5智驾版将于6月开启交付,市场预计将会迎来新一轮积极反馈。值得注意的是,今年AITO问界M5改款车型就辅助驾驶和车机系统作出较大升级,同时,定位于旗舰SUV的问界M9也预计会在年内推出,不排除今年前4个月销量的下滑是由于市场观望情绪导致。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赛力斯集团还于今年3月推出了全新纯电品牌“蓝电”,目前蓝电E5已经开启预售,并计划年内建设160家交付中心以及340家体验店。

下一阶段,赛力斯表现又会如何?值得期待。

行业内卷加剧,赛力斯如何破局?

不可否认,今年1月以来,特斯拉率先发动价格战,新能源车及传统燃油车纷纷跟进,行业混战与内卷加剧。在这样的形势下,新能源汽车品牌又该如何“破局”?

对此,张兴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赛力斯将进一步提升经营质量和创新商业模式,从战略高度做到极致的成本控制,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同时将持续做好现有车型迭代演进,提升产品体验,为用户提供超越预期的智慧电动汽车出行体验,计划将于年内发布全新平台,及搭载该平台智能汽车全栈技术解决方案的旗舰车型。

在他看来,“新能源车赛道是一场‘马拉松’,是重资产、长周期投入,最后一定是技术创新以及智能化的比拼”。

而作为传统汽车产业出身的“实干家”,赛力斯的投入力度及所取得的成果也都是有目共睹的。据了解,过去几年,赛力斯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已超过200亿元,仅AITO问界研发投入累计就超过了120亿元。

据公司方面透露,目前赛力斯集团已拥有近3000项核心技术专利,超过300项发明专利,尤其是在三电技术、增程技术、电子电气架构和超级电驱智能技术平台(DE-i)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为纯电和增程式智能电动汽车双重路径奠定了坚实的生产基础。

“无论外部形势怎么变化,赛力斯都始终在‘坚持创新驱动,坚持长期主义,坚持商业成功’的发展原则指导下,追求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他进一步表示。

诚然,企业练好“内功”,才是抵御外部冲击,应对多变市场环境的根本之道,也是与市场一较高下,并寻求新机会,谋求长期发展的“锚”。

风物长宜放眼量,张兴海其实也已将目光投向了十年之后——赛力斯争做中国式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AITO问界十年再造一个500万的市场保有量,未来翘首以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