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基金2019年成为第五家成功转为公募的私募公司,与此同时也不得不面临着规模扩张艰难以及产品都集中由少数基金经理管理的问题。

自2019年开始发行公募基金产品以来,朱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朱雀基金)的管理规模在2021年底达到294.29亿元的顶峰,但之后管理规模出现不断下跌。据最新披露的一季报,朱雀基金的管理规模已经跌落至186.37亿元,仅为顶峰时的63%。另外,朱雀基金现有的8只基金产品也收效不佳,其7只权益类产品截至5月7日近六个月的亏损都达到了11%以上。

此外,近年来朱雀基金内部高管人事变动频繁,几乎每年都有一位董事离职。其中任期最短的董事王欢任期仅有8个月。2023年1月朱雀基金便变更了工商信息,黄振的名字从董事名单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史雅茹。这意味着朱雀基金在这段时间内的决策可能随着高管变动带有一定的反复性或者不确定性。


(资料图片)

针对上述情况,发现网向朱雀基金公开邮箱发送采访函请求释疑,但截至发稿前,公司并未给出合理解释。

朱雀恒心一鸣惊人背后潜藏危机

公开资料显示,朱雀基金的前身是朱雀投资,成立于2007年;2016年9月,朱雀投资向证监会递交了设立公募基金的申请材料,并且于2019年1月31日取得《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后开始发行公募基金,成为第五家成功私转公的基金公司。

朱雀基金自成立以来,公司基金管理规模早已超过百亿,但在2021年一季度前,朱雀基金的管理规模增长一直比较缓慢;同时公司一直以权益类产品为主。根据公开资料,目前朱雀基金共有8只产品,其中有7只是权益类产品。

来源:wind

为了扭转基金规模长不大的痛点,朱雀基金在2021年3月发行了朱雀恒心一年持有(以下简称“朱雀恒心”),该基金首募规模达到了79.09亿元,一举将朱雀基金的管理规模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顶峰,2021年一季末,朱雀基金管理规模达到282.42亿元。

在2022年,朱雀基金新发行了朱雀碳中和三年持有(以下简称:朱雀碳中和),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朱雀碳中和三年持有首募规模仅有3.82亿元,与朱雀恒心一年持有相比,首募规模相差甚远,从中也可以看出,投资者对于朱雀基金的信任在下降。

从朱雀基金总体的管理规模上来看,近年来公司有意扩大权益类产品的规模,wind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朱雀基金的资产配置中,股票已经占到了总资产的87.66%,相比2020年二季度59.8%的占比上升了27.86%。在2021年和2022年,朱雀基金每年都发行了一只新的权益产品。但是从2023年一季报数据来看,朱雀基金管理规模扩张枷锁还是没能打开。

“老带新”模式功效不大

管理规模出现缩水外,朱雀基金出现了较为普遍的一拖多管理弊病,包括朱雀恒心和2022年发行的朱雀碳中和在内的所有7只权益类基金都是由总经理梁跃军亲自管理,其管理的规模达到了171.58亿元,占总管理规模的92%。

资料显示,梁跃军从朱雀投资就一直效力于朱雀集团,在之前曾就职于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大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1月梁跃军随着朱雀集团由私募转为公募而加入朱雀基金,现任公司总经理,并从2020年6月起担任朱雀基金的基金经理。自此之后每一只新发行的权益类基金,都有梁跃军的身影。

观之朱雀基金的人才储备现状,目前所拥有的基金经理共有7名,除了“挑大梁”的梁跃军,剩余的6名任职年限都不超过三年。除了2名负责朱雀安鑫回报债券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外,朱雀基金共有5名权益类基金经理,平均下来每人负责1.4只产品,照理说是不会出现一拖多局面的。

来源:wind

然而,在扩张管理规模急需发行新基金的情况下,朱雀基金却没有给这些“新人”单独管理某只基金的机会。相对年轻的基金经理在管的产品都是协同梁跃军共同管理,如2021年发行的朱雀恒心是梁跃军与黄昊协同管理,2022年的朱雀碳中和是梁跃军与李洋协同管理。

朱雀基金寄希望于以这种“老带新”的培养模式来使得经验不足的基金经理在入行的时候有个良好的过渡期,但其所能担当大任的基金经理终归还是只有梁跃军一人。又要培养新人、又要研究各只基金终归是分身乏术,而这种培养方式究竟有多少的实际收益也犹未可知。至少这7只权益类基金的持仓趋同足以表明,在基金管理过程中实际上还是以梁跃军一人的意见为主,新人的自我操作空间有限。

此外,公开资料显示,朱雀基金的朱雀产业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已经在2023年4月10日通过审批等待发行,4月28日朱雀基金又提交了朱雀先进制造混合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的相关资料,目前审批结果未知。

未来这两只新的权益类基金获批发行,是让梁跃军继续担当管理还是让经验尚浅的基金经理独立操刀,朱雀基金又是否能够募集到预期的基金规模,都需要时间来证明。

梁跃军“一拖多”且业绩波动

业内人士认为,基金经理一拖多所带来的影响分为两种,一种是基金经理集中于少数产品而导致管理的基金之间业绩落差大,另一种则是由于基金经理无暇分别研究管理而使得所有在管基金的持仓高度相似,以至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数据来源:朱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一季度报告

从朱雀基金公布的一季报中可以看出,其所有的基金都具有高度趋同的持仓,甚至有半数以上的持仓都是完全一致。整体重仓集中在隆基绿能、禾望电气、海大集团、盐湖股份和森特股份上,偏重于工业和制造业上。

业内人士指出,其中不乏公司投研能力薄弱,以及基金行业领域探究的能力有限的问题。实际上,即便是共同管理,新人基金经理话语权有限,基本上还是依照梁跃军的理念来进行基金管理,所以产生了如此一致的持仓情况。

但这种持仓高度趋同带来的风险也是一目了然的。如果基金经理能跟上市场的变化,这的确可以让公司整体的权益产品都给投资者带来较好的回报。但一旦基金经理踏空,或重仓的某几只个股爆雷,将影响到旗下多只产品业绩,甚至产生全体的亏损。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7日,朱雀基金旗下的所有基金近6个月净值回报中,除了朱雀安鑫回报这只混合债券类基金相对亏损较小以外,其余7只由梁跃军管理的基金都出现了几乎一致的跌幅。其中朱雀产业智选、朱雀产业臻选、朱雀恒心、朱雀企业优胜、朱雀企业优选这五只产品的亏损差值均在0.6%以内,几乎是没有差别。

来源:wind

业内人士表示,“一拖多”要么造就明星经理,要么将整个公司的业绩拖入泥潭。但这或许不是朱雀基金主动选择的豪赌,而是基于现状被迫面临的困境。

(记者 罗雪峰 财经研究员 孙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