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澳能建设宣布已与五菱汽车订立三年分销协议。根据公司公告,本次合作剑指东南亚新能源市场。澳能建设与五菱汽车将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及新加坡的市场开拓中鼎力合作,携手共进。
这不仅标志着澳能建设在新能源的布局再下一城,还是公司切入下游分销业务的里程碑事件。
【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澳能建设连续出手,大刀阔斧地进攻新能源市场,其平台型布局已显示出雏形。
大湾区新能源充电行业的领路人
事实上,澳能建设早前已与五菱汽车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该合作围绕新能源技术、项目投资等展开全方位合作,旨在通过建立紧密的新能源汽车业务战略联盟,达到强强联合共赢未来的目标。毫无疑问,最新落地的协议,是该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地第一步。
众所周知,五菱汽车拥有电动微型货车、电动观光车、电动物流车等新能源拳头产品,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是头部玩家。据ThinkerCar最新的数据,2023年1月前四周,比亚迪、特斯拉和五菱的上险量为11.0/2.6/1.6万辆,分列新能源品牌前三。五菱汽车产品不仅在国内保持优秀竞争力,还远销东南亚、北美、日本等国家。
而五菱汽车选择与澳能建设达成合作,无疑是因为后者同样在新能源赛道布局上独具优势。澳能建设作为大湾区新能源充电行业的领路人,在新能源赛道构筑了宽广的技术护城河。其子公司澳能智汇的前身从事了多年的军工课题项目研究,在磷酸铁锂片状电池等诸多项目拥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其提供的电池解决方案尤其在安全性、适应性、高效性、耐久性等方面表现优秀。澳能建设有望携手五菱汽车完成在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的“三电系统”上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澳能建设在新能源赛道高效地进行纵向布局。双方的合作,本质上是上下游强者围绕着产业链一体化形成联盟。
澳能建设此前是澳门知名的变电站建造商,具备丰富的产业经验与资源。澳能建设旗下子公司MS E.Mobi还取得了欧洲领先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供应商Efacec的电动汽车充电产品在港澳地区的独家代理权。
此外,澳能建设还拥有得天独厚区位优势,业务可辐射至大湾区与东南亚。早在2021年底,公司已为广东、澳门等地的约5,100个私人及公共车位提供电动汽车一站式智能充电系统服务。
充电桩市场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具备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广东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与增长速度一直高居国内榜首。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日前宣布,截至2022年底,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已累计接入新能源汽车1207.3万辆,TOP3省份分别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
充电桩市场被认为是扫除新能源汽车“最后一公里障碍”的法宝,相关市场空间是光伏、半导体电源市场空间的数倍。可以十分肯定的是,澳能建设的充电业务具备光明前景。
在此基础上,公司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下游——分销及渠道环节奋进,并与新能源汽车巨头达成合作。
抢占东南亚新能源市场高地
投资者不应忽视的是,澳能建设与五菱汽车的该协议有一个关键词——东南亚。
双方为何选择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作为双方合作的第一站?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的出海势不可挡。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持高增长:2023年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8.3万辆,同比增长48.2%。2022年全年,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
其中,东南亚市场非常有吸引力。根据媒体援引调研机构数据,2022年,东南亚六大经济体的新能源乘用车年销量增至逾51,000辆,而2021年仅为16,000辆;预计2023年东南亚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上升至超过7万辆。毫无疑问,东南亚新能源市场正在迎来发展黄金期。因此,不仅五菱汽车、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车企集体出海,还有众多的淘金者奔赴东南亚多国开拓电动汽车产业,以在这个黄金赛道中分得一杯羹。
但澳能建设从自身的优势出发,选择了不一样的切入点——给“挖黄金”的车企卖“铲子”。出海既是一个新机遇,同时也是新挑战。对于中国汽车品牌来说,出海并不只是单纯的产品“走出去”,而是要实现品牌、用户、渠道、售后等方面全面“走出去”。澳能建设的角色,就是帮助这些车企承担后两个关键环节。
事实证明,基于“淘金者”旺盛的需求,澳能建设能快速开拓市场。年后至今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内,澳能建设不仅与五菱汽车达成合作,还与新加坡上市公司GSS Energy在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发展电动汽车业务达成战略合作。
除了通过分销业务切入东南亚新能源产业链下游,澳能建设还将自己在大湾区充电桩市场的优势迁移到东南亚地区,成功切入东南亚新能源产业链上游。根据2月的公告,澳能建设、Coastal及YMG计划就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及越南发展电动汽车充电系统业务相互成为业务伙伴。这意味着公司在东南亚的新能源平台型布局渐趋完善。
在高景气度的赛道中,卖铲子的业务具备非常强的确定性,前景无需多言。澳能建设的成功亦让市场逐渐认识到东南亚新能源产业链或存在未被市场看到的发展潜力。
公司的重磅合作频频落地,或预示着其增速即将换挡。随着应用场景加快落地,公司的新能源业务潜力释放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