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雨,编辑:小市妹
(资料图)
不出意外,蜂巢能源很有希望在今年登陆科创板,从而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此之前,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孚能科技等一众电池厂已经纷纷上市,以至于给投资者造成了一定的审美疲劳。但投资历来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况且,这家存在感没那么高的电池厂本身也非常值得一看。
【起步晚】
如今在动力电池产业中有头有脸的企业,蜂巢能源是成立最晚的一家公司。其前身是长城汽车旗下的动力电池事业部,2018年才正式独立出来。
这就意味着,蜂巢能源并没有享受到最好的政策红利,而这种政策给予的红利,对于处在发展早期的企业可以说有决定性的影响。
2015年之前,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完全由外资主导,其中的代表企业是三星和LG。
数据显示,2015年,有三分之一的中国客车企业与三星SDI和LG签订了供货协议。据当时报道,随着在西安和南京建设的工厂陆续完工,两家公司已经酝酿依靠成本优势发动价格战,将来自中国本土的动力电池企业扼杀在摇篮里。
危难之际,国家不得不启动政策保护,工信部紧急发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后来被称作“白名单”。此举直接扭转了全球动力电池的竞争格局。
“白名单”的核心只有一点:整车厂要想拿到财政补贴,必须采购“白名单”上电池企业的产品。问题在于,“白名单”里有且仅有中国本土公司……
相当于把中国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用一种隐晦的方式再分配,大为受益的本土公司从此驶入高速路,甚至开始上演弯道超车。
▲图源:国元证券
2016年,全球动力电池的龙头是松下,出货量7.2GW。第二年,宁德时代强行反超,随后差距越拉越大。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等二线企业也完成了早期发育。
此时的蜂巢能源才刚刚从项目组变成事业部,等到2018年公司正式成立,转过年来“白名单”就被废除。三星SDI、LG和SK等外资重新加大在华投入力度,试图把失去的抢回来。
错过补贴黄金时代的蜂巢能源,“一出生”就面临强大外资势力和新兴本土势力的夹击。如今公司被外界紧抓不放的亏损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个原因造成的。
但即便如此,资本还是蜂拥而至。
IPO之前,蜂巢能源已累计完成四轮融资,共计达到209.3亿元,投资方既有IDG资本、鼎晖投资、中银投、深创投、先进制造基金、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基金等顶级风投机构,也有三一重工、小鹏汽车等产业巨擘。据悉,IPO前最后一轮,有100多家投资机构争先抢购,最后只能择优选取,致使很多投资者颇为沮丧。
看似不合理的现象,其实背后都有它的合理性。
【进步快】
输在起跑线上,不代表不优秀。相反,在一些代表未来趋势的核心关键技术上,蜂巢能源反而处于领先位置。
比如无钴电池。
全球钴金属的三分之二分布在刚果(金),该地区长年战乱致使供给极不稳定,价格波动剧烈,这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供应链稳定性的高要求形成直接冲突。因此,低钴甚至无钴一直是动力电池的发展趋势。
2021年7月,蜂巢能源量产下线首款无钴电池,成为首家突破无钴电池技术难关、实现量产的企业。在产品性能方面,市场人士指出,蜂巢无钴电芯具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和低成本等核心优势。
再比如叠片工艺。
卷绕和叠片是锂电池中段生产的核心环节,相对于卷绕,叠片目前的生产效率较低,但叠片工艺可使能量密度增加5%、循环寿命增加10%、成本减少5%,且更加安全。因此,从长期来看,只要叠片的效率能提上去,其相对卷绕将有更明显的前途。
蜂巢能源是叠片工艺绝对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公司第一代叠片技术的效率是0.6秒/片,第二代达到0.45秒/片,第三代“飞叠”技术则高达0.125秒/片,已经相当接近甚至赶超卷绕工艺。
再比如龙鳞甲电池。
去年12月15日,蜂巢能源发布了龙鳞甲电池,针对用户关注的核心痛点进行了系统化的结构创新。据了解,龙鳞甲电池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时兼具长续航优势,其磷酸铁锂版本续航可达800公里以上,刷新了磷酸铁锂电池续航的纪录。
整体经营指标的持续改善是资本看重蜂巢能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些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利润率水平、客户和供应商结构、产能利用率、电芯自给率等等。
2020年-2022年1-6月,蜂巢能源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0.89%、3.23%、4.38%,呈逐年上升趋势。
2022年上半年,公司产能利用率增至60.99%,同期电芯自给率也快速提升到84.90%。这些数据的持续改善还将继续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上下游层面,客户结构逐渐丰富多元。
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公司采购总额比例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33.26%。同期来自关联方的交易占比则直接降到了56.95%。截止招股书签署日,公司已与除长城汽车以外的29个客户签署了车型定点文件或合作框架协议,这表明公司已完全具备市场化竞争能力。背靠长城汽车完成早期原始积累,然后到市场上去拿订单,路径非常清晰。
很多人或许还会质疑,无论是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头部公司,还是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二线企业,都已实现盈利,蜂巢能源未来还有戏吗?
【路还长】
蜂巢能源是否有戏,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动力电池的发展窗口关闭了没有?
答案是既关闭了,也没关闭。
没关闭,是因为行业风头正盛。
过往的经验表明,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发展一般呈S型曲线特征,即渗透率在越过阈值后会高斜率拉升,进入高速增长期。统计学视角下,这个临界值一般出现在5%-10%这个区间内。
以智能手机为例,2009年之前,智能手机用五年将渗透率从3.1%拔到14.4%,而在之后的五年时间里,渗透率快速飙升到近70%。
今年1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达到25.7%,全球水平大约是10%。
这组数据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新能源车已经跨过临界点,进入高速发展的爆发期;第二,相较于现在,未来的市场空间更大,后来居上并非完全不可能。
窗口关闭了,是对那些没有技术实力、客户开拓能力、资金实力的后排企业而言。
就拿资金这一项来说,单GWh产能的实际投资需要3-5亿元,没有足够的资本支撑根本玩不转。而资本雨露均沾的时代已经过了,未来一定是极致的“K型”分化与淘汰。机构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大约在1000GWh-1200GWh,而现在整个行业对外公布的产能规划已高达4800GWh。头部企业大多以销定产,既有钱投资,也有客户,而大量低质的无效产能大概率只能被出清。
也正因如此,此次上市对于蜂巢能源意义重大,既能融到资金扩大再生产,进而以规模效应改善盈利水平;又能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打造品牌力和行业影响力,开拓市场。
总之,机会是有的。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已经立下了“不留后路,用研发和创新建立护城河”的军令状。希望动力电池产业的这匹“黑马”,有朝一日也能成为资本市场的“白马”。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