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快乐的老杨,今天2023年1月20日,农历二零二二年腊月二十九,星期五!我们来看下,近期A股市场行情。
元旦节后,大盘连阳,反攻的力度谈不上特别强,甚至很多个股都没有机会分享指数上涨带来的福利。但这种新年开门红的气势确实很奇妙,在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的时候,也悄悄改变了市场上的舆论局面。
在指数的“红衣大炮”和网络“牛市预言”的联合轰炸下,这不到三周的时间里,很多股民正慢慢被教育,从最初的恐惧,开始怀疑,并逐渐相信大牛市将至,A股马上就要起飞的观点。投资者情绪被带跑偏,认知被篡改的现象,在市场上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而且这种情况越极端,往往越容易发生点儿意外。
(资料图片)
细究1月份的上涨,主力军多数来自于消费板块,这其中白酒和一些超级品牌又是负责进攻的大前锋。后段发力的则是证券板块,以督军的身份出现,在非常合适的时间,用小拳头打出了带风的效果。在最后几天,科技股后来者居上,软件、半导体和一些前沿概念出尽风头。
大盘自然是涨得不错,在北向资金创纪录的战绩加持下,市场表面的交投氛围异常活跃。实际上每日的成交量数据和个股涨势,并没有大盘那么好看。截至20号收盘,元旦节后这波反攻,七八成的蛋糕被权重股、超级品牌、大白马这些巨头们瓜分,对大多数个股而言,也只是在临近收尾的时候,伸出老长的舌头才舔到了一下托盘。
今天的任务不是研究这么细腻的东西,而是为了能从细节入手,见微知著,努力探寻一下今年,或者是未来两三年内股市的大致走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全局性的中长线分析,在市场处于转折期的时候更尤为重要。
当然,我们所要讨论的基础是:中长线周期的观点要有延续性,在预设的周期内,大环境若无显著改变,我们思维逻辑的方向盘就不应该跑偏。去年上半年,大盘第一波暴跌之后,我详细分析了A股未来三到五年的可能趋势。认为受制于新冠疫情、国内政治周期和国际上逆全球化的大背景,股市在短期内大回血的可能性极低,至少要等到2023-2025年才有可能孵化一波大级别上涨。
并且这波向上的行情,力度应该会强于2019年,与十年前的那一次上涨相近,但股国内市场的本质没有改变,充其量又是一波被情绪左右的疯牛。区别在于,注册制改变了市场的游戏规则,彼时牛市的普涨盛况再难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牛市之中,朱门高墙内外,个股有云泥之别。
这大半年来,大盘自四月底首次触底,两个月的反弹之后被打回原形,指数也被划分成了两大阵营,一边是沪深创三个主流股指构筑双底结构,另一边是上证50、180等权重指数寻求的尖底。2022年四季度以来,在多项刺激政策护盘,和国内防疫基本逻辑转变的推动下,上证50等权重指数总算是探明了低点,终结了近两年的下跌周期。自此大盘各指数之间,也逐渐有了一板一眼的节奏。
2022年第四季度的触底反弹是受惠于政策利好的权重板块,势头最好的是上证50。10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了一根低位十字星,所处位置正是下降通道下轨支撑,下方不远处则是2019年元月份的起涨点。与11月1日的大阳线组合,行情在技术面成功反转,监管层则从政策面向外传达警告信号,力求市场情绪趋稳。
自11月初反弹确立以来,两个多月时间,上证50低位涨幅在25%左右,历经58个交易日,日线已基本走到了5浪的末尾,行情需要一个新的契机才能迎来转折。周线级别,这一波触底之后的反弹形态要明显好于二季度,不过随着小周期5浪反弹结束,周线的第一波攻势也有了要收尾的迹象。
当然另一种情况是,日线走5浪延申,年后开盘,短线还能有向上拓展的空间。虽然说,以年前这段时间强拉指数的势头,市场有一定概率会作此选择。但作为理性的投资者,不应该把交易的机会押注在第一波行情的末尾。
上证50在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弹,近日突破了日线下降通道上轨压力后,最高点已经摸到了60周均线阻力,再向上则是3000点附近的250周牛熊分界。所以,从概率上讲,日线走5浪延伸的可能性并不高,拓展的空间也比较有限。
而这也对应着更高一级别浪形结构的第1浪上涨即将结束,从时间上看,若春节前后的拐点成立,那么大1浪持续时间在60个交易日左右,对应的大2浪调整时间理论上是30-60个交易日。
春节后1月30日股市开盘,大2浪回调结束的时间在3月份,可能是在月初,也可能是在月末甚至是4月初,至于具体日期既要看春节前后疫情发展势态,也要看一季度的那件大事会有怎么样的结果。
就以上的推演结果来看,大3浪的启动时间与我们在2022年讨论的“2023年较好的一波操作机会在二季度”的观点相吻合。所以,当初看底部的基本逻辑并没有改变,思路也就有了延续性,忽略掉细枝末节上的小惊喜和小意外,暂时不需要调整对A股大趋势的判断。
这是从以上证50为代表的权重指数的角度来解读市场,虽然有些以偏概全,但基于近两年的各种收编动作和拳头领域的诸多改革形势,处于低谷的权重板块所释放的积极信号,也很有参考意义。
实际上,沪深创三个主要股指也都在搭建各自的筑底结构,只是不同于上证50、上证180以及沪深300等这类尖底形态,它们打造的是双底(前段时间有过详细讨论)。所以在各指数之间的协调性方面,市场节奏在靠近,但统一性还不强,需要一波调整来杀一杀追涨盘和不坚定的浮筹。
较大的筑底成功率和相当不错的性价比,是参与交易的前提。我们所要回避的就是大2浪回调,空仓的和要加仓的都别忙着追高,争取买在2浪末尾或3浪启动之初的时间点。
那么年后需要重点观察的一个现象就是,各指数能否踩到一个相近的节拍上。趋势行情里,涨幅的大小与指数间的协调性成正比。
再简要聊一下市场可能炒作的方向。大致有以下三五个方面。
1、疫情受益类。放开之后疫情反复爆发带来的相关医药炒作,既有捕风捉影的概念类,也会有针对新冠治疗出台的政策受益类。随机性较强,而且这类炒作很有可能会借疫情的“东风”,火烧市场的后院。未来一年内,可以把这类炒作视为周期性的避险标的,在交易策略中不宜占太高的比例。
2、促内需恢复一类的大概念。这类概念,消费板块是主要领域,而且会偏重于烟火气的生意,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与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东西,会在后疫情时期逐步恢复。但爆发式大增长的概率依旧不高,疫情三年来,诸多意外与无奈正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在这段记忆被淡忘之前,人们的消费会比较谨慎和理性,尤其是大件消费,比如车市、楼市、大家电等大概率只是小幅回暖或者是延续疲软的状态。
3、成长性较高的板块概念。诸如半导体、材料、软件、信创、消费电子等国产替代类科技股,储能、电池、风电、太阳能、水电等新能源类基础板块,随着国内新能源车进入下半场的淘汰赛,相关概念、上下游产业链也会跟随着去伪存真。这两大领域,有机会,更有陷阱,即便指数的大3浪来了,个股也会分出三六九等。
4、基建。传统类的公、铁路,桥梁,机场,水利等,也包含地产。新基建类的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涵盖人工智能、5G基础、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各领域。无论是传统基建,还是新基建,大量投资带来的建中和建后效应都会在特殊时期被放大。很好的工具会被拿来反复使用,至于疗效如何,只能交给时间来验证。不过有一个重要分支可以现在就给出断言,房地产最好的结果仍是猥琐发育,即便是近几个月有大批量的刺激政策,但某些专家预测的大爆发仍然不可能出现。
5、军工、农业和大金融。我们周边,半岛、台海、南海、大西南和大西北,局势复杂到能嗅到炮火味的地步。2022年俄乌战争不但使得全球地缘环境急速恶化,也更进一步加剧了粮食危机,一年来这种局势未见明显改善,粮食问题也在向中长期成长。上一轮农业股的强势炒作,已被市场强行消化了大半年时间,新的危机丛生,新的炒作也不会缺席。大金融的两个逻辑,一是国内依旧会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来刺激疫后经济,二是二季度可能出现的指数大3浪行情,需要大金融的助力才有机会发生。只是两种逻辑都无法在当前判定大金融年内能横跨的宽度以及爬升的高度,唯有且走且看。
市场从跌势向升势的转变,速度往往没有顶部空头来得那么快,崩盘大跌或许只需一个导火索,随后的事情就可以交给恐慌的情绪接管。而筑底上涨,则需要靠反复堆资金,攒信心,基本面向好,投资情绪改善,才能把涨势确立,之后还要经过主力的反复打压吸筹,等他们吃饱喝足才会彻底放手。
今年应该有机会走完一整轮中型周期的上涨,但行情的级别定位,更像是以蓄力为主的年份,以巩固2022年的两轮探底打下来的基础,拉高中长线的风险边际。然而大牛市不是召之即来的哈巴狗。2023也非天选之年,可以期待周线反攻的后续剧情,别奢求月线级别的主升大浪。
祝朋友们新春愉快,兔年事业兴隆,人人平安,家家和顺!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中板块、个股均为技术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买卖建议!